时间: 2025-05-01 02:48: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48:16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通常每2到7年发生一次,持续时间约为9到12个月。这种现象对全球气候产生显著影响,导致极端天气**增多,如洪水、干旱和风暴。
在专业领域,厄尔尼诺现象是气象学和海洋学研究的重点,科学家们通过监测和分析其发展趋势来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在口语和文学中,这一词汇常用来描述气候异常或自然灾害的背景。
同义词包括“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这是指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反厄尔尼诺现象)的总称。反义词则是“拉尼娜现象”,指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源自西班牙语,原意为“小男孩”或“**孩子”,因为这种现象通常在圣诞节前后开始。历史上,南美洲的渔民最早注意到这一现象,因为它影响了当地的渔业。
在南美洲,厄尔尼诺现象对农业和渔业有重大影响,因此在这一地区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全球范围内,它也是气候变化讨论中的一个热点话题。
提到厄尔尼诺现象,人们可能会联想到自然灾害的图像,如洪水和干旱,这可能会引起焦虑和担忧。
在个人经历中,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与某次旅行中遇到的异常天气有关,或者与新闻报道中的气候变化讨论相联系。
在诗歌中,厄尔尼诺现象可以被比喻为地球的疾病,描述其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破坏性影响。
结合图片,可以展示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海洋温度变化图,或者受影响地区的洪水和干旱照片。音乐方面,可以选择反映自然灾害或气候变化主题的乐曲。
在不同语言中,如西班牙语中的“El Niño”,直接反映了其词源和文化背景。在其他语言中,这一现象可能被赋予不同的名称,但其科学定义和影响是普遍的。
厄尔尼诺现象是一个复杂的气候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生活有深远影响。了解这一现象不仅有助于科学研究,也能增强我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一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描述和讨论相关话题。
1.
【厄】
(厂卩会意。“厂”象山崖,“卩”象人在崖洞下卷曲身子不得伸展。本义:困厄,遭遇困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戹,隘也。从户,乙声,字亦作厄。 、 《苍颉篇》-厄,困也。 、 《诗·谷风》笺-厄难,勤苦之事也。 、 《易·解注》-能济其厄涣。 、 司马迁《报任安书》-仲尼厄而作《春秋》。
【组词】
厄气、 厄难、 厄困、 厄苦、 厄急
为难;迫害。
【引证】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两贤岂相厄哉?
【组词】
厄日
2. 【尔】 (形声。本义:窗格花纹)。 同本义。
3.
【尼】
阻止;阻拦。
【引证】
《墨子》-淫嚣不静,当路尼众。
【组词】
尼行、 尼阻
4.
【诺】
(形声。从言,若声。本义:表示)。
同本义(一般用于上对下、尊对卑或平辈之间,卑对尊用“谨诺” )。
【引证】
《说文》。按,应词也。缓应曰诺,疾应曰唯。-诺,应也。 、 《诗·鲁颂·閟宫》-莫敢不诺。 、 《战国策·赵策四》-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组词】
诺诺、 诺唯、 诺许
5.
【现】
(形声。从玉,见声。本义:出现)。
同本义(明显看得见)。
【引证】
《广韵》-现,俗见字。 、 明·魏学洢《核舟记》-东坡现右足。
【组词】
现弄、 现化、 现示
6.
【象】
(象形。甲骨文字形,突出其长鼻。本义:大象,一种哺乳动物)。
象科的,特别是象属(Elephas)和非洲象属(Loxodonta)的体型极大而粗重的几乎无毛的四足动物。
【引证】
《说文》-象,南越大兽,长鼻牙,三年一乳。像鼻牙四足尾 之形。 、 《山海经·南山经》-祷过之山多象。 、 《汉书·司马相如传》-穷奇象犀。 、 《汉书·张骞传》-其民乘象以战。 、 《诗·鲁颂·泮水》-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象有齿以焚其身。
【组词】
象口、 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