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07: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07:45
寝苫枕戈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睡在草垫上,枕着兵器”。这个成语形容的是战士或武士在战场上或备战状态下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们随时准备战斗的决心和勇气。
在文学作品中,寝苫枕戈 常用来描绘英雄人物或忠诚的武士,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坚守岗位,不畏艰难。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军事相关的讨论中,它会被提及以强调战士的坚韧和牺牲精神。
同义词:枕戈待旦、枕戈坐甲、枕戈汗马 反义词:安逸享乐、高枕无忧
寝苫枕戈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军事文化。在古代战争频繁的时期,士兵们确实需要在战场上或边境地区过着艰苦的生活,这个成语正是对这种生活方式的生动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和历史叙述中,用以强调战士的忠诚和勇敢。
在文化中,寝苫枕戈** 象征着忠诚、勇敢和牺牲精神。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战士的尊重和对国家安全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赞扬那些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岗位的人。
这个成语给人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牺牲精神的联想。它让人想到那些在逆境中依然坚持不懈的人,激发人们对英雄主义的敬仰和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认同。
在现实生活中,寝苫枕戈 的应用可能不那么直接,但它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在艰苦条件下工作的职业人士,如医护人员、消防员等,他们在危机时刻依然坚守岗位,保护他人的安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寝苫枕戈夜未央,星辰为伴月为光。 忠诚铸剑心不改,誓守边疆万里长。”
想象一幅画面:战士们在星空下,躺在简陋的草垫上,枕着兵器,准备随时起身战斗。这样的场景可以通过电影或历史剧中的场景来实现视觉联想,而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战鼓声、风声和战士们的低语。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leeping with one eye open”(一只眼睁着睡觉),虽然不如寝苫枕戈那样具体和形象,但也表达了随时准备应对威胁的状态。
寝苫枕戈 这个成语不仅是对古代战士生活的描述,也是一种对坚韧和牺牲精神的赞扬。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丰富我们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通过学和使用这样的成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语言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深度。
以大义言之,则公也方当寝苫枕戈之时,而与仇人主婚姻之礼,不亦悖乎!
1.
【寝】
(形声。从宀,侵声。本义:睡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寢,卧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论语·公冶长》-宰于昼寝。 、 《公羊传·僖公二年》-寡人夜者寝而不寐。 、 《战国策·齐策》-暮寝而思之。 、 《资治通鉴·唐纪》-元济尚寝。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寝必重褥。 、 清·魏禧《大铁椎传》-既同寝。
【组词】
寝不成寐、 寝不安席、 寝卧、 寝床、 寝息、 寝衾、 寝宿、 寝饭、 寝兴、 寝膳、 寝燕
2.
【苫】
编茅盖屋。
【引证】
宋·陆游《幽居岁莫》-刈茅苫鹿屋,插棘护鸡栖。
3.
【枕】
(形声。从木。本义:枕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枕,卧所荐首也。 、 《诗·陈风·泽陂》-辗转伏枕。 、 《易·坎》。郑注:“木在首曰枕”。陆绩注:“枕闲碍险害之貌。”-险且枕。 、 《战国策》。-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组词】
枕上之花、 枕箱、 枕山、 枕中术、 枕中书
4.
【戈】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种长柄兵器形。本义:一种兵器)。
中国古代的主要兵器。
【引证】
《说文》。按,戈者,柲也,长六尺六寸,其刃横出,可勾可击,与矛专刺、殳专击者不同,亦与戟之兼刺与勾者异。-戈,平头戟也。从弋、一,横之象形。 、 《书·顾命》-执戈上刃。 、 《书·牧誓》-称尔戈。 、 《考工记·冶氏》-戈广二寸。 、 《楚辞·屈原·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