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14: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14:56
珠蚶(zhū hān)是一种海洋贝类,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蚶科。珠蚶的外壳通常呈椭圆形,表面有明显的放射肋,颜色多为灰褐色或棕褐色。珠蚶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常被用作食材。
珠蚶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珠”(指其形状或珍贵)和“蚶”(指贝类)组成。在古代文献中,珠蚶可能已有记载,但其具体描述和使用方式随着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在中国沿海地区,珠蚶是一种常见的食材,尤其在广东、福建等地,珠蚶常被用于制作各种海鲜菜肴。珠蚶的食用文化反映了当地人对海洋资源的依赖和利用。
珠蚶给人以海洋的联想,带来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在情感上,它可能与家庭聚餐、海边度假等温馨场景相关联。
在个人经历中,珠蚶可能与某个海滨城市的旅行记忆相关,或是家庭传统节日中的一道特色菜肴。
在诗歌中,珠蚶可以被用来描绘海洋的宁静与丰饶:
海风轻拂,珠蚶静卧, 波光粼粼,映照岁月。 渔舟唱晚,归途漫漫, 一盘珠蚶,家的味道。
珠蚶的图片可能展示其独特的壳纹和色彩,而与珠蚶相关的声音可能是海浪拍打岸边的声音,或是烹饪时的水煮声。
在不同语言中,珠蚶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和描述方式。例如,在英语中,类似的贝类可能被称为“clam”或“cockle”,但其具体种类和使用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珠蚶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
1.
【珠】
(形声。从玉,朱声。本义:珍珠。蛤蚌壳内由分泌物结成的有光小圆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水精也,或生于蚌,阴精所凝。-珠,蚌之阴精。 、 《国语·楚语》-珠足以御火灾。 、 《尸子》-水方折者有玉,员折者有珠。 、 《淮南子·说山》-渊生珠而岸不枯。 、 《周礼·玉府》-珠盘玉敦。 、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大珠四枚。
2.
【蚶】
动物名。俗叫瓦垄子或瓦楞子,又叫魁蛤 ,蚶属的软体动物,介壳厚,稍呈心脏形,自壳顶出隆起的放射纵线四十多条,像瓦垄。生活在浅海泥沙中,肉味鲜美。通称“蚶子”。
【引证】
《南齐书·周颗传》-[何胤]疑食蚶蛎。
【组词】
蚶菜、 蚶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