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8:51: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51:05
棘皮动物(Echinodermata)是一类海洋无脊椎动物,属于后口动物门。它们的特征包括具有五辐射对称(原始形态)、皮肤下有钙质骨板、以及水管系统(水管系)用于移动和捕食。棘皮动物的代表物种包括海星、海胆、海参和海百合等。
在专业生物学领域,棘皮动物是一个精确的分类学词汇,用于描述这一特定类别的海洋生物。在科普教育中,它可能被用来解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在文学作品中,棘皮动物可能被用作比喻或象征,例如描述某种生物的坚韧或独特性。
“棘皮动物”一词源自希腊语“ἐχινός”(echinos,意为“海胆”)和“δέρμα”(derma,意为“皮肤”)。这个词汇在18世纪被生物学家正式采用,用于描述这一类具有棘状外皮的海洋生物。
在某些文化中,棘皮动物如海参被视为珍贵的食材,尤其在东亚地区。此外,棘皮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角色也引起了环保组织的关注,因为它们对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棘皮动物可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和敬畏,因为它们独特的形态和生活方式。它们的外表可能让人联想到自然界的奇异和美丽。
在个人经历中,棘皮动物可能与海滩度假或海洋生物观察活动相关联,提供了与自然亲近的机会。
在诗歌中,棘皮动物可以被用来象征坚韧和适应性:
在波涛的摇篮中, 棘皮动物静静躺, 五辐对称,骨板坚, 海洋的守护者,不言语。
观看棘皮动物的视频或图片可能引发对海洋深处的想象,而它们在水中移动的声音可能让人感受到海洋的宁静和神秘。
在不同文化中,棘皮动物的认知和使用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东亚文化中,海参被视为滋补食品,而在西方,海星和海胆更多被视为观赏或研究对象。
棘皮动物作为一个生物学词汇,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和分类自然界中的生物,也激发了我们对自然奇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专业词汇可以增强我们的科学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1.
【棘】
(会意。从二-朿(cì)。“朿”是“刺”的本字。两个“朿”字并排立着,表示棘树多刺,是矮小而成丛莽的灌木。本义:丛生的小枣树)。
酸枣树。一种落叶乔木,有刺。果实较枣小,味酸,种子、果皮、根可入药。
【引证】
《说文》-棘,小枣丛生者。 、 《易·坎》-實于丛棘。 、 《诗·魏风·园有桃》-园有棘。 、 《淮南子·兵略》-伐棘枣以为矜。 、 陆龟蒙《吴宫怀古》-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组词】
棘薪
2.
【皮】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个口,表示兽的头;一竖表示身体;右边半圆表示已被揭起的皮;右下表手。“皮”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用手剥兽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 、 《广雅》-皮,剥也。 、 《战国策·韩策》-皮面抉眼。 、 《释名》-皮瓠以为蓄。
【组词】
皮面
3.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
4.
【物】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组词】
物品、 物母、 物曲、 物如、 物序、 物祖、 物际、 物恺、 物灵、 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