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08: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08:18
拔地摇山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拔起地面,摇动山岳”,形容力量极大,能够撼动大地和山岳。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人的力量或决心非常强大,能够改变现状或克服巨大的困难。
拔地摇山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学和口语表达中,成为形容巨大力量和坚定意志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拔地摇山常常与英雄主义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联系在一起。它反映了人对于力量和决心的崇尚,以及对于克服困难、改变命运的渴望。
拔地摇山这个成语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让人联想到巨大的力量和坚定的意志。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斗志和勇气,鼓励人们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个项目,团队成员的决心和努力就像拔地摇山一样,最终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完成了项目。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他的心,如拔地摇山, 在风暴中屹立不倒, 每一道闪电,都是他的誓言, 在黑夜中,照亮前行的道路。”
拔地摇山这个成语可以让人联想到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的视觉和听觉效果,以及人们在面对巨大挑战时的坚定表情和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move mountains",意为“移动山岳”,用来形容极大的努力或决心。这个表达在西方文化中也常用来比喻克服巨大困难的能力。
拔地摇山这个成语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有力量和决心。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量,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深度。通过对这个成语的学和应用,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力量和决心的重要性,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运用这些概念。
乌龙镇上驻不赤龙舟,搅得翻江震海;大全港中做不得周全事,空教拔地摇山。
1.
【拔】
(形声。从手,犮(bó)声。本义:拔起,拔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拔,擢也。 、 《苍颉篇》-拔,引也。 、 《易·乾》。郑注:“移也。”-确乎其不可拔。 、 《封氏见闻录》-拔河。 、 《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 《史记·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
2.
【地】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同本义,与“天”相对。
【引证】
《春秋·元命苞》-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 、 《尔雅·释地》-土乙力为地。 、 《管子·形势解》-地生养万物。
【组词】
落地;天地;地角、 地宫、 地府、 地脉、 地遁
3.
【摇】
(形声。从手,本义:摇动;摆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摇,动也。 、 《尔雅》-摇,作也。 、 《管子·心术》-摇者不定。 、 《庄子·则阳》-复命摇作。 、 《考工记·矢人》-夹而摇之。 、 《古诗十九首》-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蒙络摇缀。 、 柳宗元《断刑论》-痒不得搔,痹不得摇。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摇头而歌。 、 清·姚鼐《登泰山记》-动摇承之。
【组词】
摇旗打鼓、 摇铃打鼓、 摇颭、 摇风、 摇摆气势、 摇席破座、 摇唇鼓舌
4.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