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53: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53:12
拔帜易帜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拔掉旧的旗帜,换上新的旗帜”。基本含义是指在军事或政治上,改变立场或归属,通常指背叛或改变效忠对象。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文是“拔赵帜,立汉赤帜”,指的是韩信在战争中拔掉赵国的旗帜,换上汉朝的旗帜,以此来迷惑敌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来形容任何形式的背叛或立场转变。
在**文化中,忠诚被视为一种美德,因此拔帜易帜往往带有贬义,暗示着不忠或不可靠。在社会变迁中,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描述政治或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涉及到背叛和不忠。在联想上,人们可能会想到历史上的叛徒或政治动荡。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形容那些在关键时刻改变立场的人,尤其是在政治或商业领域。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风云变幻间,拔帜易帜,谁人能料?”
在视觉上,可以想象战场上旗帜被拔掉并换上新旗帜的场景。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战鼓声和士兵的呐喊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hange sides”或“switch allegiance”,但这些表达没有拔帜易帜那么强烈的视觉和历史背景。
拔帜易帜这个成语在*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历史和象征意义,它不仅描述了具体的军事行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忠诚和背叛的深刻理解。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历史背景。
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西汉初年,韩信率汉军攻打赵军,即将到达井陉口,先挑选轻骑2000人,人持一红色旗帜,抄小路埋伏在赵营附近,接着背水列阵引诱赵军。赵军倾巢而出,汉军佯败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冲进赵军营中挂上汉军红旗,赵军因此大败
如今这里已~,另换新主了。
1.
【拔】
(形声。从手,犮(bó)声。本义:拔起,拔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拔,擢也。 、 《苍颉篇》-拔,引也。 、 《易·乾》。郑注:“移也。”-确乎其不可拔。 、 《封氏见闻录》-拔河。 、 《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 《史记·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
2.
【帜】
(形声。从巾,只(戠zhí)声。本义:旗帜的通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新附》-帜,旌旗之属。 、 《墨子》-长丈五尺、广半幅曰帜。 、 《通俗文》-私记曰帜。 、 《史记·淮阴侯列传》-拔赵帜,立汉赤帜。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树帜曰。
3.
【易】
(象形。本义:蜥易)。
换,交换。
【引证】
《列子·汤问》-寒暑易节。 、 《战国策·魏策》-寡人欲以百里之地易安陵。 、 、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易寡人之璧。 、 《左传·哀公八年》-楚人围宋,易子而食。 、 李斯《谏逐客书》-移风易俗。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组词】
易筋经、 易箦、 易货、 易地、 易身
4.
【帜】
(形声。从巾,只(戠zhí)声。本义:旗帜的通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新附》-帜,旌旗之属。 、 《墨子》-长丈五尺、广半幅曰帜。 、 《通俗文》-私记曰帜。 、 《史记·淮阴侯列传》-拔赵帜,立汉赤帜。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树帜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