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6:20: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6:20:18
半面妆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只化妆半边脸,通常用来形容女性在妆容上的一种特殊风格或技巧,即一边脸化妆精致,而另一边脸则保持自然或不化妆的状态。这种妆容可能出于艺术表现、时尚实验或个人喜好。
在文学中,“半面妆”可能被用来象征性地表达人物的内心矛盾或双重性格。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外表上的不一致或不协调。在时尚或美容专业领域,它可能指的是一种特定的化妆技巧或风格。
同义词:半面妆的同义词可能包括“半面化妆”、“半面装饰”等,但这些词汇在日常使用中并不常见。 反义词:与半面妆相对的可能是“全脸妆”或“全妆”,即整个脸部都进行化妆。
“半面妆”这个词汇在中文中相对较新,可能起源于对西方化妆技巧的引入和模仿。随着时尚和美容行业的发展,这个词汇逐渐被更多人所熟知和使用。
在某些文化中,半面妆可能被视为一种艺术表达或个人风格的展现。在社会背景中,它可能反映了人们对于个性化和独特性的追求。
半面妆可能给人带来一种神秘和吸引的感觉,同时也可能引发对于对称美和非对称美的思考。这种妆容可能让人联想到戏剧性的对比和视觉冲击。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化妆比赛中看到选手使用半面妆的技巧,这种创新的化妆方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她的脸,一半是夜的深邃,一半是晨的光辉,半面妆下,藏着无尽的故事。”
结合图片,半面妆可能让人联想到对比鲜明的色彩和形状,而在音乐中,可能让人联想到节奏的变化和旋律的对比。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化妆技巧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和含义。例如,在某些非洲文化中,面部装饰的非对称性可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半面妆这个词汇不仅是一种化妆技巧的描述,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和个性的多样性追求。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多样性。
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
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
1.
【半】
(会意。从八,从牛。“八”是分解的意思;牛大,易于分割,所以取“牛”会意。本义:一半,二分之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半,物中分也。 、 《汉书·高帝纪上》-今汉有天下太半。 、 《汉书·项籍传》-士卒食半。 、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 唐·白居易《卖炭翁》-半匹红绡一丈绫。 、 《聊斋志异·狼三则》-身已半入,只露尻尾。
【组词】
太半、 半日;半工;半升
2.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
3.
【妆】
(形声。从女,爿(pán)声。本义:梳妆打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娤。-妝,饰也。 、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不待饰装(妆)。 、 司马相如《上林赋》-靓莊(妆)刻饰。 、 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