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01: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01:23
“哀哀父母”这个词汇源自**古代文学,字面意思是对父母的深切哀悼。它表达了对父母去世后的悲痛和怀念之情,通常用于描述子女对父母的深厚感情和失去父母后的心理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哀哀父母”常用于表达对父母去世的深切哀思,如在古代诗词中常见。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正式的悼词或祭文中可能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文学研究或历史研究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哀哀父母”这个词汇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诗经》等古代文学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用法和含义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孝道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对父母的哀悼和怀念被视为孝道的体现。因此,“哀哀父母”这个词汇在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情感和文化意义。
这个词汇带给我一种深沉的悲伤和怀念的情感。它让我联想到家庭的重要性和失去亲人后的心理状态。在表达对父母的感情时,这个词汇提供了一种深情的表达方式。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参加亲友的葬礼时听到过“哀哀父母”这个词汇,它让我感受到了对逝去亲人的深切哀思和怀念。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时,心中涌起‘哀哀父母’的情愫,月光下,思念如潮。”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墓地或家庭祭祀的场景,背景音乐可以是悲伤的古筝曲,这样的视觉和听觉联想能够增强“哀哀父母”的情感表达。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ourning parents”或“grieving parent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情感上是相似的,都表达了对逝去父母的深切哀悼。
“哀哀父母”这个词汇在*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情感和文化意义,它不仅是对父母去世的哀悼,也是对孝道的一种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和情感表达。
咱人有子方知不孝娘,岂不问~情肠!
1.
【哀】
(形声。从口,衣声。本义:悲痛;悲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哀,闵也。 、 《广雅》-哀,痛也。 、 《周礼·大宗伯》。注:“救患分灾。”-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 《孟子》。注:“伤也。”-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柳敏碑》-呜呼哀哉。 、 《礼记·檀弓》-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 、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悲哀、欢乐的神情都先流露了出来)。
【组词】
哀咜、 哀诏、 哀哉、 哀毁骨立
2.
【哀】
(形声。从口,衣声。本义:悲痛;悲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哀,闵也。 、 《广雅》-哀,痛也。 、 《周礼·大宗伯》。注:“救患分灾。”-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 《孟子》。注:“伤也。”-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柳敏碑》-呜呼哀哉。 、 《礼记·檀弓》-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 、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悲哀、欢乐的神情都先流露了出来)。
【组词】
哀咜、 哀诏、 哀哉、 哀毁骨立
3. 【父】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右手持棒之形。意思是:手里举着棍棒教子女守规矩的人是家长,即父亲。本义:父亲)。 同本义。
4.
【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母亲有乳之形。本义:母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母,牧也。从女。象怀子形,一曰,象乳子也。 、 《苍颉篇》-母其中有两点,象人乳形。 、 《易·说卦》-坤为母。晋,受兹介福,于其王母。 、 《礼记·曲礼》-生曰父曰母,死曰考曰妣。 、 杜甫《石壕吏》-有孙母未出,出入无完裙。
【组词】
母难、 母以子贵、 母子、 母族、 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