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20: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20:56
处高临深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处在高处,面临深渊”。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处境非常危险,比喻面临极大的风险或困难。
在文学作品中,处高临深 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或环境背景,增强故事的紧张感和戏剧性。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面临的困境或挑战。在专业领域,如风险管理或安全工程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强调潜在的危险或风险。
处高临深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处高临深,动而近危。”原意是指站在高处,面临深渊,比喻处境危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固定,成为形容处境危险的常用语。
在传统文化中,处高临深** 常被用来警示人们要谨慎行事,避免陷入危险的境地。在社会生活中,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提醒人们在决策时要考虑潜在的风险。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紧张和担忧。它让人联想到悬崖边缘、深渊等危险场景,引发人们对安全的关注和对风险的警惕。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处高临深 来形容自己在工作中的紧张状态,特别是在面对重要决策时,感觉自己就像站在悬崖边上,需要格外小心。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处高临深心自惊,
悬崖边缘步履轻。
风起云涌危机现,
谨慎前行保太平。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悬崖边上,背景是深邃的峡谷,风声呼啸,营造出一种紧张和危险的氛围。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些紧张刺激的背景音乐,如悬疑电影的配乐,增强这种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on the edge of a precipice" 或 "in a precarious situation",都用来形容处境危险或不稳定。
处高临深 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表现力的词汇,能够生动地描绘出危险和紧张的氛围。在学语言和表达时,掌握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量,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我对这个成语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欣赏其在语言中的作用。
处高临深,动常近危。
作为高官自然有~之感。
1.
【处】
处所;地方。人或物所在的地方。
【引证】
《广韵》-处,所也。 、 《国语·鲁语上》。注:“次,处也。三处,野朝市。”-五刑三次,是无隐也。 、 《史记·五帝纪》-迁徙往来无常处。 、 《史记·萧相国世家》-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迹指示兽处者人也。 、 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饰官城。
【组词】
住处;别处;停车处
2.
【高】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 、 《易·说卦》传-巽为高。 、 《礼记·乐记》-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 《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 《战国策·魏策》-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 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清·姚鼐《登泰山记》-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组词】
高平、 高丘、 高坛、 高燥
3.
【临】
哭(很多人哭,或聚众哭,为丧事而悲痛哭泣)。
【引证】
《集韵》-临,哭也。 、 《左传·宣公十二年》-国人大临,守陴者皆哭。 、 《史记·高祖本纪》-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 、 《汉书·文帝纪》-遗昭曰,无发民哭临宫殿中
4.
【深】
(形声。从水,深声(shēn)。本是河流名。深浅的深,本作“深”。本义:水名)。
古水名 。即今湘水支流之一的潇水。今潇水上源至江华县一段仍称深水。
【引证】
《说文》-深,深水。出桂阳南平,西入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