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39: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39:15
哀壮:这个词汇由两个汉字组成,“哀”表示悲伤、哀痛,而“壮”则表示雄壮、豪迈。结合起来,“哀壮”通常用来形容一种既悲伤又雄壮的情感或场景,常见于描述悲壮的历史**、英雄人物的牺牲或某些悲剧性的艺术作品。
在文学中,“哀壮”常用于描绘战争、牺牲或重大历史变迁的场景,如描述烈士的牺牲、英雄的末路等。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常用,但在特定的讨论或表达中,如历史讲座、文学评论等,仍会使用。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文学研究中,“哀壮”是一个重要的描述性词汇。
同义词:悲壮、凄壮、壮烈
反义词:欢快、轻松、愉悦
“哀壮”作为一个复合词,其构成元素“哀”和“壮”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词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描述特定情感和场景的词汇。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史记》、《汉书》等,已有使用“哀壮”的例子,用以描述历史**和人物。
在文化中,“哀壮”常与英雄主义、牺牲精神联系在一起。在描述历史上的重大或英雄人物时,这个词能够传达出一种深刻的情感和历史厚重感。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也常用于教育和纪念活动中,用以弘扬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
“哀壮”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复杂的,既有悲伤和哀痛,又有敬意和豪情。它让我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牺牲,以及那些悲壮的历史时刻。这种情感和联想在阅读历史书籍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时尤为强烈。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阅读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书籍时遇到“哀壮”这个词。书中描述了无数烈士的牺牲,他们的英勇和悲壮深深触动了我,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哀壮”:
在那哀壮的战场上,
英雄的血液染红了大地,
他们的牺牲,虽令人哀痛,
却也铸就了永恒的荣耀。
在视觉上,“哀壮”可能让我联想到一幅描绘战争场景的油画,画面中既有战士的英勇,又有战场的凄凉。在听觉上,这个词可能让我联想到一首悲壮的音乐,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既有悲壮的旋律,又有强烈的情感表达。
在英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哀壮”的词汇,但可以通过组合词来表达类似的情感,如“tragic heroism”或“solemn grandeur”。这些词汇在表达上可能略有不同,但都能传达出悲伤与雄壮结合的情感。
通过对“哀壮”的深入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这个词汇的多重含义和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这个词不仅在文学和历史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个人情感和表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重运用和理解这类富有深度的词汇。
1.
【哀】
(形声。从口,衣声。本义:悲痛;悲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哀,闵也。 、 《广雅》-哀,痛也。 、 《周礼·大宗伯》。注:“救患分灾。”-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 《孟子》。注:“伤也。”-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柳敏碑》-呜呼哀哉。 、 《礼记·檀弓》-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 、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悲哀、欢乐的神情都先流露了出来)。
【组词】
哀咜、 哀诏、 哀哉、 哀毁骨立
2.
【壮】
(形声。从士,爿(pán)声。本义:人体高大,肌肉壮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壮,大也。 、 《广雅》-壮,健也。 、 《方言》-秦晋之间凡人之大谓之奘,或谓之壮。 、 《礼记·曲礼》-三十曰壮。 、 《史记·项羽本纪》-壮士,赐之卮酒。 、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爱妾一人,壮骑数百驰。 、 《逸周书》-男气壮力。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壮哉我中国少年。 、 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三小姐长远勿见,好像壮仔点哉。
【组词】
壮浪、 壮盛、 壮勇、 壮武、 年轻力壮;兵强马壮;壮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