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19: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19:30
哀嗟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悲伤地叹息或哭泣。它通常用来描述人们在遭遇不幸或悲伤**时的情感表达。
文学语境:在文学作品中,哀嗟常用于描绘人物的内心痛苦和绝望,如古诗中的“哀嗟良自苦,涕泪应情倾”。 口语语境:在日常口语中,哀嗟可能不太常用,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叹息”、“哭泣”等更为通俗的词汇。 专业领域:在心理学或情感研究领域,哀嗟可能被用来描述特定的情感反应或心理状态。
同义词:叹息、哭泣、悲叹 反义词:欢笑、喜悦、庆幸
词源:哀嗟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哀”表示悲伤,“嗟”表示叹息。 演变:随着语言的发展,哀嗟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文学和诗歌中仍保留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在传统文化中,哀嗟常与儒家思想中的“哀而不伤”相联系,强调在悲伤中保持一定的节制和尊严。
哀嗟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沉重和悲伤的。它让人联想到失去、痛苦和无奈。
在个人经历中,哀嗟可能出现在亲人离世或遭遇重大挫折时,是一种情感宣泄的方式。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时,哀嗟声声入梦来,诉说着无尽的哀愁。”
视觉联想:哀嗟可能让人联想到雨夜、孤灯、泪痕等画面。 听觉联想:哀嗟的声音可能是低沉、颤抖的,带有深深的悲伤。
在英语中,哀嗟可以对应为“lament”或“wail”,但这些词汇在英语中的使用频率和语境可能与汉语中的哀嗟有所不同。
哀嗟是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词汇,它在文学和诗歌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和表达悲伤和哀愁的情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哀嗟提供了一种细腻的情感表达方式,丰富了语言的情感维度。
1.
【哀】
(形声。从口,衣声。本义:悲痛;悲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哀,闵也。 、 《广雅》-哀,痛也。 、 《周礼·大宗伯》。注:“救患分灾。”-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 《孟子》。注:“伤也。”-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柳敏碑》-呜呼哀哉。 、 《礼记·檀弓》-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 、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悲哀、欢乐的神情都先流露了出来)。
【组词】
哀咜、 哀诏、 哀哉、 哀毁骨立
2.
【嗟】
(形声。从口,差声。本义:叹词。表示忧感)。
感叹声。
【引证】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嗟叹使心伤。 、 唐·韩愈《师说》-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清·刘开《问说》-嗟乎!…非此之由乎。 、 清·林觉民《与妻书》-嗟夫,谁知吾卒先汝。
【组词】
嗟乎、 嗟讶、 嗟异、 嗟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