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7:25: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7:25:42
泰山头上动土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试图在泰山的山顶上进行挖掘或改动,比喻做事情触动了最根本、最重要或最敏感的部分。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人做了非常大胆或冒险的事情,可能会引起严重后果。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主角的冒险行为或不自量力的尝试。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警告某人不要轻举妄动,尤其是在处理敏感或重要事务时。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描述那些试图挑战现有秩序或权威的行为。
同义词:胆大妄为、不自量力、冒天下之大不韪 反义词:小心翼翼、谨小慎微、量力而行
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对泰山的崇拜,泰山在文化中象征着稳定和权威。因此,试图在泰山上动土被视为对这种权威的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扩展到了任何形式的重大挑战或冒险行为。
在文化中,泰山被视为五岳之首,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因此,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比喻,它还反映了人对权威和传统的尊重。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感觉,因为它暗示了可能的冲突和后果。它让人联想到那些不考虑后果的冒险行为,以及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警告那些过于冲动的朋友,特别是在他们考虑做一些可能会影响他们未来的重大决定时。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他心如泰山,稳如磐石, 谁敢在其头上动土,必遭天谴。”
想象一下泰山的雄伟景象,以及在山顶上进行挖掘的声音,这种视觉和听觉的联想增强了成语的震撼力。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uching the third rail”,意指触碰电力轨道,比喻触碰极其敏感或危险的话题。
泰山头上动土 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它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和社会意义。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传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用来描述那些大胆或冒险的行为,并提醒我们在行动前要三思而后行。
1.
【泰】
(形声)。
同本义。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泰,亦作汰。疑泰、太、汰三形实同字。
2.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3. 【头】 名词后缀。 方位词后缀。
4. 【上】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
5.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
6.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