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08: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08:12
“束手就殪”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束手”即捆绑双手,“就殪”即走向死亡。整个成语形容在困境中无法反抗,只能坐以待毙。
“束手就殪”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战争和政治斗争的语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到描述各种困境中的无助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知天命”观念,即在无法改变的命运面前,人们应该接受并顺应。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无奈和悲哀的情感,让人联想到悲剧英雄的形象,以及在逆境中无法翻盘的绝望感。
在个人经历中,这个成语可能用于描述自己在面对某些无法克服的困难时的感受,如职业发展的瓶颈或个人生活的重大挑战。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命运的风暴中,我束手就殪,任由波涛吞噬。”
结合视觉,可以想象一个英雄在战场上的孤独背影,面对无尽的敌人,手中武器已失,只能等待最后的命运。听觉上,可能是战鼓的沉闷声和士兵的哀嚎。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row in the towel”或“resign oneself to fat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和意义相似。
“束手就殪”这个成语深刻地描绘了人在绝境中的无助和无奈,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们面对困难时的不同态度和可能的应对策略。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表达在逆境中的复杂情感。
主逃将溃,无所一用其力,束手就殪,与国俱亡而已。
1.
【束】
(会意。从囗(weí)木。在木上加圈,象用绳索把木柴捆起来。本义:捆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束,缚也。 、 《易·贲》。子夏传:“五匹为束。”-束帛戋戋。 、 《仪礼·士冠礼》。注:“十端也。”-束帛俪皮。 、 《左传·襄公十九年》-贿荀偃束锦。 、 《周礼·大司寇》-入束矢于朝。 、 《论语》-自行束脩以上。 、 《诗·鄘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束也。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
【组词】
束刃、 束刍、 束戈卷甲、 束手、 束火,束炬、 束手束脚、 束竹、 束杖、 束载
2.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
3.
【就】
(会意。京尤会意。“京”意为高,“尤”意为特别。本义:到高处去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桂馥注:“此言人就高以居也。”孔广居注:“京,高丘也。古时洪水横流,故高丘之异于凡者人就之。”-就,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
4.
【殪】
(形声。从歺è,壹声。歹,剔肉残剩的骨头,与“死”有关。本义:死)。
同本义。
【引证】
《三国演义》-暴逆并殪,以渐冰消。
【组词】
殪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