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1:28: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1:28:10
束手无策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双手被捆绑,无法采取行动”,比喻在困难面前没有办法,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问题。这个成语强调了一种无助和无奈的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束手无策 常用来形容主人公在面对巨大挑战时的无力感,增强了故事的紧张氛围。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描述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难题时的感受。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心理学,束手无策 可能用来描述在特定情况下无法找到解决方案的状态。
束手无策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最初可能用于军事或政治语境中,描述在战场上或政治斗争中无法采取有效行动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扩大,现在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
在文化中,束手无策** 常常与儒家思想中的“知难而退”相联系,强调在面对困难时应该保持冷静和智慧,而不是盲目行动。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常用来批评那些在危机面前缺乏创新和行动力的机构或个人。
束手无策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沉重和压抑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无助、绝望和挫败。在使用这个词汇时,人们往往试图传达一种深刻的无奈和无力感。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经在一次重要的项目中遇到过束手无策的情况。面对团队内部的分歧和外部的不确定性,我感到非常无助,但最终通过寻求外部专家的帮助和团队内部的深入沟通,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诗歌中,束手无策 可以这样使用:
夜幕低垂,星辰黯淡, 心中困惑,束手无策。 梦想破碎,希望渺茫, 唯有静待,黎明曙光。
束手无策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黑暗、寂静的夜晚,或者是沉重的音乐,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中的某些部分,这些都能很好地表达出无助和绝望的情感。
在英语中,束手无策 可以对应为 "at a loss" 或 "powerless",这些词汇也传达了类似的无力感和无助状态。不同文化中,对于这种情感的表达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的情感体验是相似的。
束手无策 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描述无助和无奈的情感,也提醒我在面对困难时要保持冷静和寻求创新的解决方案。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更加意识到语言的力量和深度。
(秦)桧死而逆亮(金主完颜亮)南牧,孰不束手无策。
梅飏仁正在~的时候,听了师爷的话说甚是中听,立刻照办。
1.
【束】
(会意。从囗(weí)木。在木上加圈,象用绳索把木柴捆起来。本义:捆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束,缚也。 、 《易·贲》。子夏传:“五匹为束。”-束帛戋戋。 、 《仪礼·士冠礼》。注:“十端也。”-束帛俪皮。 、 《左传·襄公十九年》-贿荀偃束锦。 、 《周礼·大司寇》-入束矢于朝。 、 《论语》-自行束脩以上。 、 《诗·鄘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束也。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
【组词】
束刃、 束刍、 束戈卷甲、 束手、 束火,束炬、 束手束脚、 束竹、 束杖、 束载
2.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
3.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4.
【策】
(形声。从竹,朿(cì)声。“朿”,指带有芒刺的植物,作“策”的声符,同时兼表字义。本义: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
同本义。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
【引证】
《考工记·舟人》-軓前十尺而策半之。 、 《礼记·曲礼》-则仆执策立于马前。 、 《左传·文公十三年》-绕朝赠之以策。 、 《左传·襄公十七年》-左师为已短策。 、 《汉书·王褒传》-伤吻敝策。 、 《战国策·赵策》-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 、 唐·韩愈《杂说》-执策而临之。 、 汉·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
【组词】
策辔、 策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