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9:42: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9:42:06
“倒置干戈”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将武器倒转过来,比喻停止战争,化干戈为玉帛,即从敌对状态转变为和平友好。这个成语强调了从冲突到和谐的转变,通常用来描述通过谈判、和解或其他和平手段解决争端的情况。
在文学作品中,“倒置干戈”常用于描述历史**或人物的转变,如两国之间的和平协议,或个人之间的和解。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于比喻性地描述任何形式的冲突解决,不仅仅是军事冲突,也可以是商业竞争、家庭纠纷等。在专业领域,如国际关系或冲突解决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讨论和平构建的理论和实践。
“倒置干戈”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军事术语,最初指的是在战场上将武器倒转,表示投降或停战。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扩展到更广泛的和平解决冲突的象征。
在文化中,和平与和谐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因此,“倒置干戈”这个成语在社会中被广泛使用,用以强调和平解决争端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和平、和谐与希望。它提醒人们,即使在最激烈的冲突中,也有可能找到和平的解决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鼓励人们在面对分歧时寻求和解,而不是加剧冲突。例如,在团队工作中,当出现意见不合时,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倡导和平解决问题。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硝烟散尽的田野上,倒置干戈,播种和平的种子。”
想象一幅画面:战场上,士兵们放下武器,彼此拥抱,背景音乐是柔和的和平旋律,这样的场景能够很好地体现“倒置干戈”的意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urn swords into ploughshares”,也是一个强调从战争到和平的转变的成语。
“倒置干戈”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也是文化和价值观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冲突时,和平解决总是可能的,并且是值得追求的目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并传递更深层次的意义。
老百姓都希望统治者~。
1.
【倒】
上下、前后颠倒。
【引证】
《礼记·曲礼》-倒筴侧龟于君前。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倒影江中。
【组词】
倒序、 倒用印、 倒错、 倒景、 倒三不着两
向相反方向移动。
【引证】
李贺《秦王饮酒》-酒酣渴月使倒行。
【组词】
倒车;倒回、 倒兵、 倒仰、 倒跟脚
2.
【置】
(会意。从网直,有亦声。网直宜赦。本义:赦罪,释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置,赦也。 、 《汉书·尹赏传》。注:“放也。”-见十置一。 、 《史记·淮阴侯列传》-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 、 《史记·吴王濞列传》-斩首捕虏,比三百石以上者皆杀之,无有所置。
3.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4.
【戈】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种长柄兵器形。本义:一种兵器)。
中国古代的主要兵器。
【引证】
《说文》。按,戈者,柲也,长六尺六寸,其刃横出,可勾可击,与矛专刺、殳专击者不同,亦与戟之兼刺与勾者异。-戈,平头戟也。从弋、一,横之象形。 、 《书·顾命》-执戈上刃。 、 《书·牧誓》-称尔戈。 、 《考工记·冶氏》-戈广二寸。 、 《楚辞·屈原·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