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9:30: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9:30:07
“儿”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一个年幼的,特别是在他无法独立执政,需要依赖成年人的辅佐或摄政的情况下。这个词汇带有一定的贬义,暗示了权力的不正当转移或政治上的不稳定。
在文学作品中,“儿**”可能被用来象征一个国家的脆弱或政治的腐败。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讽刺那些虽然名义上掌权但实际上没有实权的人。在历史学或政治学的专业领域,这个词汇则可能被用来具体指代某个历史时期的特定政治现象。
同义词“傀儡**”和“名义领袖”都强调了权力名不副实的特点,而反义词则强调了实际掌握权力的状态。
“儿”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儿”和“”两个词组成,反映了其字面意义。在历史上,这个词汇随着对年幼**的描述而逐渐形成,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政治和文化含义。
在历史上,“儿”现象较为常见,尤其是在朝代更替或内乱时期。这个词汇反映了社会对于权力传承和政治稳定的关注,同时也揭示了对于儿童在政治中角色的复杂看法。
这个词汇往往让人联想到权力斗争、政治阴谋和不稳定的国家局势。它可能引发人们对历史悲剧的同情,或是对现实政治的批判。
在讨论历史课程时,我曾使用“儿**”这个词汇来描述某个古代国家的政治状况,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
在创作一首关于历史循环的诗歌时,我使用了“儿**”这个词汇来象征权力的脆弱和历史的重演。
想象一个年幼的**坐在巨大的宝座上,周围是成年人的身影,这个画面可能让人感到一种不协调和悲哀。音乐上,可能会联想到沉重或忧郁的旋律,反映出这个词汇的沉重感。
在其他文化中,如欧洲历史上的“童贞女王”(如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虽然在年龄上相似,但因为能够独立执政,不被视为“儿**”。
“儿**”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历史现象的描述,也是一个深刻的政治和社会隐喻。它提醒我们权力的本质和儿童在政治中的角色,对于理解历史和现实政治都有重要意义。
学士以先君之命为书以赐国君,其书常曰:‘报儿皇帝云。’
五代时期,石敬瑭起兵反唐被契丹王野律德光册立为晋国儿皇帝。石敬瑭死后由儿子石重光继位即出帝。944年,契丹进犯晋国,出帝率军抵抗失败,皇太后李氏写降书请求皇帝阿翁放他们一条生路,表示自己说过的话驷马难追
伪满政府曾经成为日本统治下的~。
1.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
2.
【皇】
(象形。金文,象灯火辉煌形。上面的三点,象灯光参差上出之形;中间的部分象灯缸;下面的“土”是灯柱。“皇”即“煌”的古字。本义:灯火辉煌)。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采芑》-服其命服,朱芾斯皇。 、 《书·帝命》-騐皇者,煌煌也。
3.
【帝】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花蒂的全形。上面象花的子房,中间象花萼(花瓣外面的绿片)。下面下垂的象雌雄花蕊。本义:花蒂)。
天帝,上帝。宗教或神话中称主宰万物的神。最高的天神。古人想像中宇宙万物的主宰。
【引证】
《字汇》-帝,上帝,天之神也。 、 《诗·大雅·文王》-帝命不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