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54: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54:14
“山崩地塌”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山体崩塌,地面塌陷。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或者比喻某种情况或结构的突然崩溃。
“山崩地塌”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接,源自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已有对山崩地裂的描述,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固定的成语,用以形容各种形式的崩溃。
在**文化中,山和地常常被赋予稳定和永恒的象征意义。因此,“山崩地塌”这个成语也反映了人们对稳定被破坏的恐惧和不安。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恐惧和震惊。它让我联想到自然灾害的无情和人类在面对巨大灾难时的无力感。
在我的生活中,曾有一次地震的经历,虽然规模不大,但那种地面震动和周围环境的突然变化,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山崩地塌”的实际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下,山崩地塌的声响,是大地在诉说它的痛楚。”
想象一幅画面:一座山峰在雷鸣般的声响中崩塌,尘土飞扬,这是一种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earthquake”或“collapse”,但它们没有“山崩地塌”这种形象和强烈的文化内涵。
“山崩地塌”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也反映了人类对稳定和安全的渴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强有力的比喻工具,能够生动地传达崩溃和剧变的概念。
革命时代总要有许多文艺家萎黄,有许多文艺家向新的山崩地塌般的大波冲进去。
1.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2.
【崩】
(形声。从山,朋声。本义:山倒塌)。
同本义。
【引证】
《左传·成公五年》-梁山崩。
【组词】
山崩地裂
3.
【地】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同本义,与“天”相对。
【引证】
《春秋·元命苞》-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 、 《尔雅·释地》-土乙力为地。 、 《管子·形势解》-地生养万物。
【组词】
落地;天地;地角、 地宫、 地府、 地脉、 地遁
4.
【塌】
因凹陷而倒塌。
【引证】
《广雅》-塌,堕也。 、 吴士玉《玉带生歌奉和漫堂先生》-天崩地塌壮士死。 、 杜甫《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忽忆雨时秋井塌。
【组词】
塌岸、 房子塌了;倒塌、 塌翼
精神委顿 。
【引证】
陈琳《讨曹操檄文》-皆垂头塌翼,莫所凭恃。
【组词】
塌拉、 塌飒、 塌趿、 塌然、 塌塌撒撒、 塌翼、 塌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