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14: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14:49
山崖:指山体陡峭的边缘或侧面,通常是岩石构成的垂直或近乎垂直的表面。山崖是山地地形的一部分,常常因其险峻而成为自然景观中的一个显著特征。
“山崖”一词在中文中历史悠久,其构成简单明了,由“山”和“崖”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山和边缘。在古代文献中,如《诗经》中已有“崖”字的记载,而“山崖”作为一个复合词,其使用也相当普遍。
在文化中,山崖常常与隐士、修行者联系在一起,象征着高洁和超脱世俗。在道教和中,山崖也是修行和冥想的理想场所。
山崖给人以壮丽、险峻和神秘的联想,它激发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挑战的渴望。在个人情感上,山崖可能代表着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决心。
在旅行中,我曾亲眼目睹过华山的险峻山崖,那种直插云霄的壮观景象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在诗歌中,山崖可以被用来描绘一种孤独而坚定的情感:
山崖之上,风声呼啸, 我心如石,坚不可摧。 云海翻腾,日升月落, 唯我独行,不问归途。
山崖的视觉联想通常是陡峭的岩石表面和广阔的视野,而听觉联想可能是风声、鸟鸣或是水流的声音。
在英语中,“cliff”或“precipice”可以对应中文的“山崖”,它们在描述自然景观时具有相似的含义,但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带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山崖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描述了自然界的一个特定地形,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情感和象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我们对自然和文化的感知。
1.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2.
【崖】
(形声。从山,厓(yá)声。本义:岸;水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崖,高边也。 、 《说文句读》-崖,岸。高边也。…此云高边,崖则水之边而峭高者也。 、 《荀子·劝学》-渊生珠而崖不枯。 、 《尔雅·释丘》。按:“厓之峻而高者,岸也,即岸也。”-望厓洒而高岸。 、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伯有廷劳于黄崖。 、 《庄子·秋水》-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 《庄子·山水》-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 、 宋·沈括《梦溪笔谈》-穹崖巨谷。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蹑履登崖。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石崖侧削。 、 《徐霞客游记》-四眺重崖,皆悬绝无径,而西崖尤为峻峭。
【组词】
崖谷、 崖口、 崖垠、 崖畔、 崖岭、 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