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41: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41:02
“偏裨”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副将或次要的将领。在古代军事组织中,偏裨通常指的是地位低于主将的副手或助手,负责协助主将指挥军队。
在文学作品中,“偏裨”常用于描述古代战争场景,强调军队的等级制度和指挥结构。在口语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因为它带有较强的历史和专业色彩。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军事学,这个词汇用于准确描述古代军队的组织结构。
同义词中,“副将”和“偏裨”最为接近,都指副手,但“偏裨”更侧重于军事领域,而“副将”可能用于更广泛的上下文中。反义词则指直接对应的主要指挥官。
“偏裨”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偏”指次要的,“裨”指辅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主要保留在历史和军事文献中。
在**古代社会,军事组织严密,等级分明。“偏裨”这一词汇反映了古代军队中的等级制度和指挥体系,是研究古代军事文化的重要词汇。
提到“偏裨”,可能会联想到古代战争的激烈场面和将领的英勇事迹,带来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英雄主义的情感。
在阅读古代战争小说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时,我经常遇到“偏裨”这一词汇,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战争的诗歌时,我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下,偏裨策马疾驰,传递着主将的紧急命令,战鼓声中,英勇的身影在火光中闪烁。”
想象一幅画面:夜色中,一位偏裨骑马穿越战场,战鼓和号角声交织,火光映照着紧张的战斗场景。
在其他文化中,如欧洲中世纪,类似的词汇可能是“副官”或“副手”,虽然在具体职责和地位上可能有所不同,但都指辅助主要指挥官的角色。
“偏裨”这一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但它对于理解古代军事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在学*语言和历史时,了解这类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文化背景和历史细节。
1.
【偏】
(形声。从人,扁声。本义:不正,倾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偏,颇也。 、 《书·洪范》-无偏无颇。 、 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势有偏侧。
【组词】
偏岸、 偏偏倒倒、 偏侧、 偏倒
2.
【裨】
(形声。从衣,卑声。本义:古代祭祀大夫所穿的一种次等礼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裨,衣别也。 、 《仪礼·觐礼》。注:“天子六服,大裘为上,其余为裨,以事尊卑服之,而诸侯亦服焉。”-侯氏裨冕。 、 《礼记·乐记》。注:“衣衮之属也。”-裨冕鴵搢笏。 、 《礼记·玉藻》-裨冕以朝。
【组词】
裨衣、 裨冕
副佐。
【引证】
《文选·为袁绍檄》-豫州授以裨师。
【组词】
裨师、 裨附、 裨赞、 裨属、 裨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