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58: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58:02
哭嫁:这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哭泣着出嫁”。在**传统文化中,哭嫁通常指的是新娘在婚礼前后通过哭泣来表达对离开父母和熟悉环境的悲伤,以及对未来婚姻生活的不确定性和担忧。
文学语境: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哭嫁常常被描绘为一种传统*俗,反映了女性在婚姻中的被动地位和对家庭的依恋。 口语语境:在现代口语中,哭嫁可能被用来形容任何人在重要转折点(如毕业、搬家等)时的情感表达。 专业领域:在人类学或社会学中,哭嫁可能被研究为一种文化现象,探讨其在不同社会中的意义和功能。
同义词:泣嫁、悲嫁 反义词:喜嫁、欢嫁
哭嫁作为一个词汇,其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婚姻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哭嫁的含义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从最初的必要仪式到现代的可选环节。
在*传统文化中,哭嫁被视为新娘对父母和家庭的最后告别,也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情感宣泄。这种俗反映了传统社会中女性的从属地位和对婚姻的复杂情感。
哭嫁这个词往往让人联想到悲伤和不舍,同时也可能引发对传统与现代、个人与家庭关系等主题的思考。
在个人生活中,哭嫁可能是一个人在经历重要生活变化时情感表达的隐喻,如离开家乡去外地工作或学*时的情感体验。
在诗歌中,哭嫁可以被用来描绘离别的场景,如:“泪洒红妆,哭嫁声中,离愁别绪,一曲终了。”
结合图片,哭嫁可能让人联想到穿着传统婚服的新娘在哭泣的场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哀伤的音乐或哭泣声。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婚礼*俗可能存在,但具体表现和意义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某些西方文化中,新娘在婚礼上的哭泣可能更多地被视为幸福和感动的表达。
哭嫁作为一个词汇,不仅反映了古代*的婚姻俗,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人类情感的多样性。
1.
【哭】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xuān),表示号呼;中间象一人擗踊的样子。本义:悲痛出声,声泪俱下)。
同本义(有声有泪)。
【引证】
《说文》-哭,哀声也。 、 张博《五人墓碑记》-哭声震天动地。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伯素服郊次,向师而哭。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 《苛政猛于虎》-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组词】
哭哭嘶嘶、 哭唠叨、 哭踊、 哭临
2.
【嫁】
(形声。从女,家声。本义:女子出嫁)。
同本义(跟“娶”相对)。
【引证】
《说文》-嫁,女适人也。 、 《易·序卦》。虞注:“嫁,归也。”-归妹。 、 《仪礼·丧服》。虞注:“凡女行于大夫以上曰嫁,行于士庶曰适人。”-子嫁反。 、 《诗·大雅·大明》-自彼殷商,来嫁于周。 、 《史记·滑稽列传》-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
【组词】
嫁杏、 嫁子、 嫁娶、 嫁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