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7 15:05: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7 15:05:06
“惊弦之鸟”这个词汇源自**古代的成语,字面意思是听到弓弦声就惊慌失措的鸟。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因为过度敏感或胆小,一点小动静就感到害怕或紧张。
在文学作品中,“惊弦之鸟”常用来形容人物的心理状态,如《红楼梦》中形容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形容某人过于敏感或神经质。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可能用来描述某些人的特定心理反应。
同义词:胆小如鼠、神经质、过度敏感 反义词:泰然自若、镇定自若、处变不惊
同义词中,“胆小如鼠”强调的是胆小,而“神经质”和“过度敏感”更侧重于心理反应的过度。反义词则强调的是冷静和稳定。
“惊弦之鸟”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古代的文献中,具体出处难以考证,但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动物行为的观察和人类心理状态的比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和日常语言中。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批评那些过于敏感、缺乏自信的人。它也反映了社会对个体心理状态的关注和评价。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同情和理解。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因为过去的创伤或压力而变得敏感的人,需要更多的关怀和支持。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同事,他因为之前的工作经历,对任何形式的批评都非常敏感,就像惊弦之鸟一样。这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脆弱点,需要理解和耐心。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如同惊弦之鸟, 在寂静的夜里, 一丝微风, 便足以惊扰它的梦。”
视觉上,我可以想象一只**在听到远处弓弦声时的惊慌失措,四处飞窜。听觉上,可以联想到那种突然的、尖锐的声音,如弓弦的弹拨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ike a deer caught in headlights”,形容一个人因为惊吓而呆立不动,与“惊弦之鸟”有相似的情感色彩,但具体情境和形象不同。
“惊弦之鸟”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也反映了人们对心理状态的关注。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因为它能够准确地描述一种特定的心理反应,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沟通。
但唐公是~,犹自不敢放胆。
从前精通射箭的更赢和魏王谈论箭术,刚好一只大雁由东向西飞过,更赢拉弓便射,可惜虚发一箭,谁知大雁应声落地。魏王不解,更赢说:“这只受伤的大雁离了群,飞得低,听到弓弦响,吓得不知道怎么办,一用力伤口破裂而掉地。”
1.
【惊】
(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驚,马骇也。 、 《战国策·赵策一》-襄子至桥而马惊。
【组词】
惊嘶、 惊尘、 惊镳
2.
【弦】
(会意。左为“弓”,右为“丝”。弓弦是用丝做成的。本义:弓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弦,弓弦也。从弓,象丝轸之形。 、 《文选·王文宪集序》-无待韦弦。 、 《韩非子·观行》-故佩弦以自急。 、 《淮南子·人间训》-引弦而战。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抚弦登陴。
【组词】
弦箭、 弦栝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鸟】
人、畜的雄性生殖器 -- 一般指骂人的粗话。
【组词】
鸟乱、 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