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1:51: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1:51:06
“惊心悲魄”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使人内心震惊和灵魂感到悲痛。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种情景或**极其悲惨,令人感到极度震惊和悲痛。
在文学作品中,“惊心悲魄”常用于描述战争、灾难、悲剧等极端悲惨的场景,用以强调的严重性和对人心理的冲击。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类似的表达可以通过描述具体的悲惨来传达相似的情感。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极端**对个体或群体心理的影响。
同义词:
反义词:
“惊心悲魄”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情感强烈表达的传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类似的表达常常用来强调作者对于某些**的深刻感受和评价。
在文化中,强调情感的表达和共鸣是一种传统。因此,“惊心悲魄”这样的成语在文学和日常交流中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它不仅用于描述具体的悲惨,也反映了**人对于情感深度和共鸣的重视。
使用“惊心悲魄”这个词汇时,我联想到的是一些历史上的重大灾难和悲剧,如战争、自然灾害等。这种词汇带有一种沉重和悲痛的情感,让人感到心灵的震撼和不安。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不常直接使用这个成语,但在讨论一些历史**或观看相关纪录片时,我会用它来形容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悲惨场景。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那惊心悲魄的夜晚,星辰也黯然失色,大地沉默,只为那无尽的哀伤。”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战争废墟或自然灾害后的景象,画面中充满了破败和哀伤。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悲壮的音乐或哀伤的哭泣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heart-wrenching”或“soul-stirring”,它们也用来形容极其悲惨和感人的情景。
“惊心悲魄”这个成语在我对汉语的学和表达中是一个重要的词汇,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深层次的情感和场景。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更加意识到语言在传达情感和描述复杂场景中的力量。
是杀人之日有数途,生人之岁无一理,不知复百年间,将尽以草木为世邪,此最是惊心悲魄恸哭太息者。
1.
【惊】
(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驚,马骇也。 、 《战国策·赵策一》-襄子至桥而马惊。
【组词】
惊嘶、 惊尘、 惊镳
2.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3.
【悲】
(形声。从心,非声。本义:哀伤;痛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悲,痛也。 、 《广雅》-悲,伤也。 、 《诗·小雅·鼓钟》-忧心且悲。 、 《诗·召南·草虫》-我心伤悲。 、 《素问·宣明五气篇》-并于肺则悲。 、 《淮南子·天文》。注:“西南方之大壑也。言深峻,临其上令人悲思,故名。”-至于悲谷。 、 晋·干宝《搜神记》-何哭之甚悲也。 、 《乐府诗集·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组词】
悲怆、 悲怨、 悲惋、 悲吟、 悲忧、 悲郁、 悲涕、 悲哭、 悲怒、 悲疚、 悲戚、 悲恻
4. 【魄】 ——“落魄”的“魄”的又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