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2:02: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2:02:21
词汇“杜耳恶闻”在中文中并不常见,经过查询,这个词汇可能是一个误拼或者是一个非常罕见的成语。在标准汉语中,没有确切的成语或词汇与“杜耳恶闻”完全对应。因此,我将基于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进行分析,但请注意,由于缺乏确切的语料库支持,以下分析可能包含假设和推测。
“杜耳恶闻”字面意思可能是指“堵住耳朵不愿听到的坏消息”。其中,“杜”可以解释为“堵住”或“阻止”,“耳”指“耳朵”,“恶闻”则可能指“不好的消息”或“不愉快的声音”。
由于这个词汇不常见,很难找到具体的语境使用。但如果我们假设它存在,它可能用于描述某人故意忽视或避免听到不愉快的信息或批评。
由于“杜耳恶闻”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其词源和演变无从考证。
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下,人们可能会有意避免听到不愉快的消息,这种行为可能被视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这个词汇可能引起人们对逃避现实、拒绝接受负面信息的行为的反思,可能带有一定的负面情感色彩。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或情况,他们选择忽视或避免听到不愉快的消息,这种行为可以用“杜耳恶闻”来形容。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使用“杜耳恶闻”来描绘一个角色拒绝接受现实或批评的情景。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用手堵住耳朵,面露痛苦或拒绝的表情。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嘈杂或不愉快的声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存在类似的表达,例如英语中的“turn a deaf ear to”(对...充耳不闻)。
尽管“杜耳恶闻”不是一个标准词汇,通过对其字面意思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它可能表达的含义和使用场景。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词汇的正确用法是非常重要的。
怀忠抱直之人,虚心谒见;便佞诡随之说,杜耳恶闻。
1.
【杜】
(形声。从木,土声。本义:杜梨,棠梨,一种木本植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牡曰棠,牝曰杜。”-杜,甘棠也。 、 《齐民要术》-杜树大者插五枝。
2.
【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耳,主听也。 、 《白虎通·情性》-耳者,肾之候。 、 《春秋·元命苞》-耳者,心之候。 、 《鬼谷子·权篇》-耳目者,心思之助也。 、 《易·说卦》-坎为耳。 、 明·刘基《苦斋记》-忠言逆耳利于行。 、 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组词】
耳目官、 耳斡儿、 耳朵垂子、 耳根厢、 耳顺
3.
【恶】
讨厌;憎恶。
【引证】
《荀子·天论》-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 、 《论语·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诚好恶何如。 、 清·黄宗羲《原君》-好逸恶劳。 、
【组词】
甚恶、 恶忌、 恶生、 恶不去善、 恶杀、 恶紫夺朱、 恶嫌、 恶惮、 恶识、 恶上、 这人真可恶;憎恶、 深恶痛绝;恶恶
嫉妒。
【引证】
《资治通鉴》-[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4.
【闻】
(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闻,知声也。 、 《墨子经上》-闻耳之聪也。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屈原《九歌·湘夫人》-闻佳人兮召予。 、 《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 《后汉书·列女传》-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闻屏障中。 、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组词】
闻声不食、 闻所不闻、 闻风响应、 闻雷失箸、 闻鸡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