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22: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22:12
“召父杜母”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召唤父亲,杜绝母亲”,但实际上它并不是用来描述字面上的行为。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一个故事,用来形容地方官员像父母一样关心和爱护百姓,使得百姓生活安定,不需要向远方的父母求助。
在文学作品中,“召父杜母”常用来赞扬那些勤政爱民、为民解忧的官员。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被使用,但在讨论政治、社会治理或历史话题时,它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历史学或公共管理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官员的职责和民众的期望。
“召父杜母”这个成语源自东汉时期的故事。召信臣和杜诗两位官员在南阳地区任职时,都以勤政爱民著称,使得百姓安居乐业,不需要向远方的父母求助。因此,后人用“召父杜母”来形容这样的官员。
在**传统文化中,官员被视为百姓的父母,有责任保护和照顾百姓。这个成语体现了这种文化观念,强调官员的职责和民众的期望。
这个成语给人以温暖和安心的感觉,因为它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官员形象,能够为百姓提供稳定和安全的生活环境。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赞扬那些真正关心民众福祉的官员或领导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化雨润心田,召父杜母护家园。”
想象一个和谐的社区,官员在田间地头与百姓交谈,这种场景可以带来温馨和安定的视觉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观念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比如对领导者的期望和责任。
“召父杜母”这个成语不仅是对古代官员的赞扬,也是对现代领导者的期望。它提醒我们,无论在什么时代,领导者都应该关心和爱护他们的民众,为他们提供一个稳定和安全的环境。这个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不仅传达了一个深刻的政治理念,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东观汉记》卷十五;《后汉书·杜诗传》
西汉时期的南阳太守召信臣和东汉时期的南阳太守杜诗,这两人在担任南阳太守期间都能为民兴利,开凿水利沟渠,开垦荒地与坡地,广拓耕田,注重农业的发展,深受老百姓的爱戴,被老百姓称为“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1.
【召】
(形声。从口,刀声。本义:呼唤)。
召唤。用言语叫人来。
【引证】
《说文》-召,呼也。从口,刀声。以言曰召,以手曰招。 、 《广雅·释诂二》-召,呼也。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 、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大府召视儿。 、 宋·王谠《唐语林·雅量》-亦召供奉。
【组词】
召呼、 召致
2. 【父】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右手持棒之形。意思是:手里举着棍棒教子女守规矩的人是家长,即父亲。本义:父亲)。 同本义。
3.
【杜】
(形声。从木,土声。本义:杜梨,棠梨,一种木本植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牡曰棠,牝曰杜。”-杜,甘棠也。 、 《齐民要术》-杜树大者插五枝。
4.
【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母亲有乳之形。本义:母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母,牧也。从女。象怀子形,一曰,象乳子也。 、 《苍颉篇》-母其中有两点,象人乳形。 、 《易·说卦》-坤为母。晋,受兹介福,于其王母。 、 《礼记·曲礼》-生曰父曰母,死曰考曰妣。 、 杜甫《石壕吏》-有孙母未出,出入无完裙。
【组词】
母难、 母以子贵、 母子、 母族、 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