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2:18: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2:18:07
词汇“未冠”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属于较为文言或古风的词汇。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未冠”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未冠”字面意思是指尚未戴上帽子,特指男子未成年或未举行冠礼。在古代**,男子成年时会举行冠礼,标志着成年,因此“未冠”也常用来指代未成年的男子。
在文学作品中,“未冠”可能出现在描述古代社会风俗或人物年龄的语境中。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现代汉语中更常用“未成年”或“少年”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未冠”一词源自古代汉语,与古代的冠礼俗紧密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冠礼这一俗逐渐淡出,因此“未冠”的使用频率也大大降低。
在古代**,冠礼是男子成年的重要标志,具有深厚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因此,“未冠”一词也承载了这一文化传统。
对于现代人来说,“未冠”可能会唤起对古代礼仪和文化的怀旧情感,同时也可能让人联想到青春、成长等主题。
在现代生活中,“未冠”一词几乎不再使用,因此很难有直接的个人应用经历。但如果涉及到古代文化或历史的研究,可能会在文献中遇到这个词汇。
在创作古风诗歌或小说时,可以巧妙地使用“未冠”来营造古代氛围,例如:“未冠之年,他便已胸怀大志,誓要成就一番事业。”
由于“未冠”与古代文化紧密相关,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装剧中的年轻角色,或是古代学堂中的少年学子。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与“未冠”完全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概念如“未成年”在各种文化中都有体现。
“未冠”是一个承载了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它对于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学*语言和文学时,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演变和文化的发展。
1.
【未】
(象形。基本义:没有;不。“未”字否定过去,不否定将来,与“不”有别。但有时候也当“不”字讲)。
相当于“没有”、“不曾”、“尚未”。
【引证】
《小尔雅·广诂》-未,无也。 、 《论语·子罕》-未由也已。 、 《论语·宪问》-未之难矣。 、 《公羊传·隐公六年》-吾与郑人未有成也。 、 《吕氏春秋·开春》-吾未有言之。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未果。 、 唐·杜甫《石壕吏》-有孙母未去。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未百步则返。 、
【组词】
未际、 未的、 未从、 未傅、 未遑、 未遇、 未宾、 未集、 未臻、 未极、 未意之志、 未第、 未萌
2.
【冠】
戴;戴帽子。
【引证】
《楚辞·屈原·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 《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 、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组词】
沐猴而冠;冠带、 冠巾、 冠狗
超出众人;超过;位居第一。
【引证】
《史记·萧相国世家》-位冠群臣,声施后世。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将军勇冠三军,才为出世,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
【组词】
冠带医生、 冠首、 冠绝、 冠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