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52: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52:36
“打春”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传统节气文化中,指的是立春这一天或立春时节的俗活动。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开始。在民间,“打春”有时也指在这一天进行的一些庆祝活动,如敲打春牛(一种象征性的耕牛模型)以祈求丰收和春耕顺利。
在文学作品中,“打春”可能被用来描绘春天的到来和生机勃勃的景象。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打春”来简单地指代立春这一天。在专业领域,如农业或气象学,这个词汇可能涉及更具体的节气相关活动或气候变化。
“打春”一词源于**古代农耕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使用方式有所变化,但核心意义仍与春天的开始和农事活动相关。
在*,立春和“打春”俗与农业社会的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丰收的期盼。这些*俗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有所减少,但仍被一些人保留和传承。
“打春”这个词给人以温暖、生机和希望的情感联想,它象征着冬天的结束和春天的到来,带来新的开始和生长的希望。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农村体验过打春的*俗,那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感觉,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生活的节奏。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打春”:
春风拂面不觉寒, 打春时节万物欢。 耕牛轻踏新泥软, 一年之计在于春。
想象一幅画面:在立春的早晨,阳光温暖,人们敲打着春牛,孩子们在田野中奔跑,鸟儿的歌声和人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图景。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能是春天的庆祝活动,如西方的春分节或复活节,虽然形式和意义不同,但都与春天的到来和新的开始有关。
通过对“打春”这一词汇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它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性和丰富的内涵。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气名称,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情感的符号,对于理解**传统文化和自然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1.
【打】
量词,指十二个
【组词】
一打火柴、 一打鸡蛋、 一打铅笔
2.
【春】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草(木),草木春时生长;中间是“屯”字,似草木破土而出,土上臃肿部分,即刚破土的胚芽形,表示春季万木生长;“屯”亦兼作声符。小篆字形,隶变以后,除“日”之外,其他部分都看不出来了。本义:春。四季的第一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春,推也。从艸屯,从日,艸春时生也。会意,屯亦声…今隶作春字,亦作芚。 、 《尔雅·释天》-春为青阳,春为发生,春秋繁露。春者,天之和也。又春,喜气也,故生。 、 《公羊传·隐公元年》-春者何,岁之始也。 、 《诗·豳风·七月》-为此春酒。 、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组词】
春归、 春闱、 春蚕、 春事、 春人、 春试、 春忙、 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