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1:33: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1:33:12
“多则”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数量多或者情况多。它通常用来描述某事物的数量超过一般水平,或者某种情况出现的频率较高。
“多则”源自汉语,其中“多”表示数量多,“则”表示规则或情况。在古代文献中,“多则”常用来描述法律或规则的多样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现在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
在**文化中,“多则”常与“少则”相对,强调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社会发展中,随着信息和知识的爆炸式增长,“多则”的使用频率也在增加,反映了现代社会对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认识。
“多则”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惊讶或赞叹,因为它强调了事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表达时,使用“多则”可以增加语句的力度和深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使用“多则”来描述我收藏的物品,比如书籍、邮票等,强调它们的数量和多样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多则”:
星辰多则,点缀夜空,
思绪多则,编织梦网。
结合图片,“多则”可以让人联想到繁星点点的夜空或五彩斑斓的花园。在音乐中,它可以让人想到交响乐中丰富的乐器声部。
在英语中,“多则”可以对应“numerous”或“diverse”,但这些词汇在语境和用法上可能有所不同。
“多则”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它不仅强调了数量和多样性,还增加了语句的深度和丰富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合理运用“多则”可以提升表达的效果和感染力。
1.
【多】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二“夕”。表示数量大。本义:多,数量大,与“少”、“寡”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多,重也。从重夕,会意。重夕为多,重日为叠。 、 《尔雅·释诂》-多,众也。 、 《诗·邶风·旄丘》-何多日也。 、 《史记·五帝纪》。索隐:“大也。”-与为多焉。 、 《荀子·致仕》-宽裕而多容。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组词】
多次;多分、 多士、 多感、 多口、 多般、 多口可、 多花、 多许
2.
【则】
(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则,等画物也。 、 《尔雅》-则,法也;则,常也。 、 《管子·七法》-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 、 《周礼·大司马》-均守平则。 、 《周礼·太宰》-法则以驭其官。 、 《周礼·太史》。注:“亦法也。”-掌则以逆都鄙之治。 、 《诗·大雅·庶民》-有物有则。 、 《管子·形势》-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
【组词】
则天、 则度、 则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