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4:36: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4:36:08
“兴词构讼”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通过巧妙地运用言辞来引起诉讼。基本含义是指利用言辞的技巧来挑起争端或诉讼,通常带有贬义,暗示某人故意制造麻烦或纠纷。
在文学作品中,“兴词构讼”可能被用来描述一个狡猾的角色如何通过言辞来挑起争端,增加故事的紧张气氛。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批评那些喜欢无事生非、挑拨离间的人。在法律或政治领域,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指责任何试图通过言辞操纵公众意见或法律程序的行为。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程度和方式不同,例如“挑拨离间”更侧重于破坏人际关系,而“兴词构讼”则更侧重于通过言辞引起法律纠纷。
“兴词构讼”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其中的“兴词”指的是运用言辞,“构讼”则是指制造诉讼。这个成语在古代文献中就有出现,如《左传》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和为贵”,因此“兴词构讼”这样的行为通常被视为不道德的。在现代社会,随着法律意识的增强,人们更加重视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因此这个成语的使用可能会有所减少。
这个词汇给我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因为它暗示了故意制造麻烦和纠纷的行为。联想上,我会想到那些喜欢在背后说人坏话、挑起争端的人。
在我的生活中,我尽量避免兴词构讼的行为,因为我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比任何争端都重要。我也教育我的孩子要诚实和善良,不要通过言辞去伤害他人。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兴词构讼非君子,和风细雨是真贤。”
视觉上,我可以联想到法庭上律师激烈辩论的场景。听觉上,我可以联想到那些充满争议的辩论节目。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ir up trouble”或“create a fuss”,但这些表达没有“兴词构讼”那样精确地指向通过言辞引起法律纠纷的行为。
“兴词构讼”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言辞的力量,以及它在社会关系和法律程序中的重要性。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认识到选择合适的言辞对于维护和谐关系和避免不必要的纠纷至关重要。
那麒麟村的居民,最好兴词构讼。
1.
【兴】
兴致,情趣。
【引证】
王勃《滕王阁序》-遥呤俯畅,逸兴遄飞。 、 、 宋·李清照《如梦令》-兴尽晚归舟。
【组词】
兴动、 兴兴头头、 兴头子、 兴辞、 兴会、 兴头起意、 兴子
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以他事引起此事叫起兴。又简称兴。
【引证】
清·洪亮吉《北江诗话一》-以及李杜元白诸大家,最多兴体。
【组词】
兴喻
2.
【词】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词,意内而言外也。 、 《世说新语·轻诋》-词色甚强。 、 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 宗臣《报刘一丈书》-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
【组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 词锋、 词不达意
3.
【构】
(会意。古字为“冓。从木,冓(góu)声。字本作“冓”,金文象屋架两面对构形。本义:架木造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冓,交积材也。 、 《说文》-构,盖也。
4.
【讼】
(形声。从言,公声。从言的字与讲话有关。本义:争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讼,争也。…以手曰争,以言曰讼。 、 《易·杂卦》-讼不亲也。 、 《易·序卦》-饮食必有讼。 、 《后汉书·曹褒传》-会礼之家,名为聚讼。
【组词】
聚颂纷纭;讼辩、 讼斗、 讼怨、 讼直、 讼争、 讼罪、 讼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