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1:57: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1:57:22
词汇“吊死问生”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刑罚制度和哲学思想,其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是指在执行死刑(吊死)时,询问犯人是否有遗言或未了之事(问生),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给予犯人表达的机会。这个成语后来也被引申为在任何重要或关键时刻,给予人表达意见或遗愿的机会。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描绘一种悲壮或感人的场景,强调生命的尊严和最后的发言权。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用来比喻在重要决策前听取各方意见,或者在某些情况下给予人最后的机会。在法律或伦理学专业领域,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讨论死刑制度的人道性和法律程序的公正性。
“吊死问生”这个成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刑罚制度,当时的死刑执行过程中确实存在给予犯人最后发言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扩展,不仅仅局限于死刑的语境,而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需要给予最后机会或发言权的场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生命和人的尊严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因此,“吊死问生”这个成语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强调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应该给予人表达和被尊重的机会。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悲壮和庄严的情感,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脆弱和尊严。它提醒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尊重他人,给予他们表达自己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在需要做出重要决策时,借鉴“吊死问生”的精神,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决策的公正性和全面性。
在创作诗歌或故事时,可以将“吊死问生”作为一个重要的情节元素,通过它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生命的意义。
结合图片或视频,可以创作一个关于死刑执行的场景,展现犯人在最后时刻的遗言和情感表达,以此来探讨生命的尊严和人性的复杂。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和做法也存在,例如西方的“last words”(最后的话)概念,虽然具体形式和语境不同,但都体现了对生命尊严的尊重。
“吊死问生”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历史遗留下来的词汇,它还蕴含着深刻的伦理和人文价值。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尊重生命、尊重他人的重要教训,无论是在法律、伦理还是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
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苦。
~,甚有恩纪。
1.
【吊】
(吊为弔的俗字。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人持弋射矰(zēng)缴之形。古人死而不葬,只是放在荒野里用柴薪盖着,但怕禽兽要来吃,连送丧的亲友都带着弓箭前来帮助驱除。本义:悼念死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弔,问终也。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从人持弓,会敺禽。 、 《礼记·曲礼》-知生者弔,古弔辞曰,如何不淑。 、 贾谊《吊屈原赋》-敬吊先生。
【组词】
吊纸、 吊问、 吊死、 吊祠
2.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3.
【问】
(形声。从口,门声。本义:问,询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问,讯也。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 、 《周礼·大宗伯》-时聘曰问。 、 《仪礼·聘礼》-小聘曰问。 、 《论语》-问人于他邦。 、 《礼记·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 、 《乐府诗集·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 《列子·汤问》-问其故。 、 《后汉书·列女传》-跪问其故。 、 《史记·孔子世家》-景公问政孔子。 、 《史记·滑稽列传》-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 《左传·庄公十年》-既克,公问其故。 、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笑问客从何处来。 、 宋·欧阳修《归田录》-康肃问曰。 、 《左传·庄公八年》-公问不至。
【组词】
到食堂问一下开饭的时间;问途、 问信、 问官答花、 不耻下问;查问;发问;讯问;追问;自问;不懂就问;问字、 问岁、 问禁、 问遂、 问对、 问知、 问俗、 问卦、 问经、 问龟、 问课
4.
【生】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 《广雅》-生,出也。 、 《广韵》-生,生长也。 、 刘巘《易义》-自无出有曰生。 、 《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生好物也。 、 《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 、 《诗·唐风·有杕之杜》-生于道左。 、 《诗·小雅·信南山》-生我百谷。 、 徐光启《甘薯疏序》-种之,生且蕃。 、 清·姚鼐《登泰山记》-多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组词】
生盛、 生化、 生骨、 生落、 生遂、 生荣、 生处、 生肌、 生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