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37: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37:42
漏尽钟鸣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漏壶的水已经滴尽,钟声响起”。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时间已经很晚,通常指深夜或黎明时分。
在文学作品中,漏尽钟鸣 常用来营造一种深夜或黎明的静谧氛围,或者暗示人物的孤独、沉思或等待。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用,但在描述时间的场合,如讨论熬夜或早起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分析文本的背景或情感色彩。
漏尽钟鸣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计时工具——漏壶和钟。漏壶是一种通过水滴计时器,而钟则是通过敲击来报时。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和描述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漏尽钟鸣** 常常与文人墨客的夜读、思考或创作活动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时间的敏感和对深夜静谧环境的偏好。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宁静和深沉。它让我联想到古代文人在深夜中的孤独和专注,以及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在我的生活中,漏尽钟鸣 这个成语曾在我熬夜准备考试时浮现在脑海中,提醒我时间的宝贵和学*的艰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漏尽钟鸣夜未央,
孤灯照影思茫茫。
笔下千言成一梦,
醒来已是日初长。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古老的房间内,一盏孤灯下,一个人影在书桌前沉思,窗外是深夜的静谧,远处传来钟声。这样的场景结合了视觉和听觉的联想,强化了漏尽钟鸣 的意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the dead of night" 或 "the witching hour",它们都用来形容深夜的静谧和神秘。
漏尽钟鸣 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时间的流逝,还蕴含了深层的文化和情感意义。它提醒我们珍惜时间,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对夜晚和孤独的复杂情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和表达能力。
1.
【漏】
(形声。从水,屚(lòu)声。本义:漏壶的简称。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同本义。
【引证】
《马稚暨妻张氏墓志》-漏尽钟鸣,箭驰风追。 、 《说文》。按:这就是铜壶滴漏的“漏”。-漏,以铜受水,刻节。 、 《文选·左思·魏都赋》-晷漏肃唱。 、 《华严经音义下引文字集略》-漏刻,谓以筒受水,刻节,昼夜百刻也。
【组词】
漏下、 漏永更长、 漏尽钟鸣、 漏夜、 漏板、 漏刻
2.
【尽】
(尽原为“盡”的俗字;今为“盡”的简化字。会意。甲骨文字形表示手持刷子洗刷器皿。盛东西的器皿只有空了才能洗刷。本义:器物中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盡,器中空也。
【组词】
尽觞、 尽光
竭;完;没有了。
【引证】
《广韵》-尽,竭也,终也。 、 《小尔雅》-尽,止也。 、 《墨子经》-尽莫不然也。 、 《礼记·哀公问》。疏:“谓竭尽。”-固民自尽。 、 《孟子》-尽信书。 、 《礼记·曲礼》-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 《孟子》-尽信书。 、 《礼记·曲礼》-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 《墨子·公输》-攻械尽。 、 《墨子·七患》-民力尽于无用。 、 《荀子·哀公》-马力尽矣。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林尽水源。 、 唐·王维《观猎》诗-雪尽马蹄轻。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以尽吾齿。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三戒》-尽其肉。 、 《资治通鉴》-烧尽北船。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必尽吾力。 、 《聊斋志异·狼三则》-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组词】
尽言、 尽志、 尽哀、 尽盘将军、 尽敬
3. 【锺】 (鍾)。 曾作“鍾”的简化字,后停用。
4.
【鸣】
(会意。从口,从鸟。本义:鸟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鸣,鸟声也。 、 《管辂别传》-鸟兽之音曰鸣。 、 《易·中孚》-鸣鹤在阴。 、 《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 、 《诗·鸡鸣》-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 陶渊明《归园田居》-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