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1:05: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1:05:20
屡戒不悛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多次警告或劝诫,但仍然不改正”。其中,“屡”表示多次,“戒”表示警告或劝诫,“不悛”表示不悔改或不改正。这个成语强调了一个人对于反复提醒和警告的无视和固执。
在文学作品中,屡戒不悛 常用来描述那些顽固不化、不听劝告的角色,增强了故事的冲突和张力。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批评那些明知故犯、屡教不改的人。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教育,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那些重复违法行为或学*态度不端正的学生。
同义词:屡教不改、顽固不化、执迷不悟 反义词:悔过自新、改过自新、幡然悔悟
这些同义词在强调固执和不变的同时,各有细微差别。例如,“顽固不化”更强调性格上的固执,而“执迷不悟”则强调对错误观念的坚持。
屡戒不悛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结构和意义在历史长河中保持相对稳定。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可以看到类似的表达,反映了古人对于顽固不改行为的批评态度。
在传统文化中,屡戒不悛** 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于道德修养和自我改正的重视。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教育人们要听从劝告,及时改正错误,体现了社会对于个人行为规范的期待。
这个成语给人以负面情感,联想到固执、顽固和不负责任的行为。它提醒人们在面对错误时应有自我反省和改正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屡次违反工作规定,尽管多次被提醒,但他屡戒不悛,最终影响了团队的工作效率。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风霜屡戒不悛者,终将独自承受寒冬的严酷。”
想象一个画面:一个人站在悬崖边,尽管旁人多次警告,他依然屡戒不悛地向前迈步,这种场景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紧张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refuse to learn from one's mistakes" 或 "incorrigibl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固执不改的含义。
屡戒不悛 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个人在面对错误时的态度问题。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对固执行为的批评和警示。
嘉靖末年,新郑故都御史高捷,有子不才,屡戒不悛,因手刃之。
性刚毅,幼在塾中,诸童稍有所犯,辄奋拳瓯击,师~。
1.
【屡】
(从尸,娄声。本义:多次) 同本义。
【引证】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屡当死。 、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公屡促之。 、 清·张廷玉《明史》-帝屡欲召。 、 《聊斋志异·促织》-屡撩之。
【组词】
屡空、 屡常、 屡复、 屡舞、 屡试不售、 屡迁
2.
【戒】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戈”,下面象两只手(即“廾”)。两手持戈,表示戒备森严。本义:警戒,戒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戒,警也。 、 《诗·小雅·采薇》-岂不日戒。 、 《礼记·曾子问》-以三年之戒。 、 《左传·哀公元年》-基浇能戒之。 、 《国语·吴语》-息民不戒。 、 《庄子·养生主》-怵然为戒。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戒之慎勿忘。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知足以自戒。
【组词】
戒慎、 戒书、 戒旦、 戒守、 戒命、 戒戢、 戒诗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悛】
(形声。本义:停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悛,止也。 、 《左传·隐公六年》-长恶不悛。 、 《左传·成公十三年》-康犹不悛。 、 《国语》-其有悛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