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50: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50:59
气逆 是一个中医术语,指的是人体内气的运行出现异常,通常表现为气机上逆,即气本应下行而反向上行。这种状态可能导致多种症状,如咳嗽、呕吐、头痛等。
在中医学中,气逆 是一个专业术语,用于描述气的运行失常。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象征性地描述情绪或心理状态的混乱或不适。在日常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讨论健康或中医相关话题时。
气逆 这个词源于中医理论,其中“气”指的是人体内的生命能量,“逆”则表示反常或逆向。这个词在中医文献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概念和应用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在传统文化中,气的概念与宇宙万物的运行息息相关,因此气逆 不仅仅是一个医学术语,也反映了人对自然和人体关系的深刻理解。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的使用通常与中医治疗和健康管理相关。
气逆 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身体的不适和需要调理的状态,因此在情感上可能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它也可能让人想到中医的深奥和神秘。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感到身体不适,可能会寻求中医的帮助,而气逆 这个词可能会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被提及。
在诗歌中,可以将气逆 比喻为情绪的混乱或生活的困境:
心如气逆,乱了章法, 在生活的漩涡中挣扎。
气逆 可能让人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个人捂着胸口,表情痛苦,背景是中医诊所的装饰。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中医师沉稳的诊断声音。
在西方医学中,类似的概念可能是“dyspepsia”(消化不良)或“nervous disorder”(神经紊乱),但这些词并不完全等同于气逆,因为它们缺乏中医中气的概念。
气逆 是一个充满文化特色的中医术语,它不仅描述了一种病理状态,也反映了*人对生命能量的理解。在学中医或与中医相关的交流中,理解气逆 的含义和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1.
【气】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气”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云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气,云气也。 、 《礼记·月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 《考工记·总目》-地有气。 、 《史记·项羽本纪》-望其气。 、 、 清·方苞《狱中杂记》-窗以达气。
【组词】
气朔、 气祲、 气纬、 气晕
2.
【逆】
(形声。从辵(chuò),屰(nì)声。本义:迎,迎接,迎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逆,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 、 《左传·成公十四年》-宣公如齐逆女。 、 《国语·周语上》-上卿逆于境。 、 宋·苏轼《留侯论》-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侯逆夫人嬴氏以归。 、 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尝过青城山,遇雪,舍于逆旅。 、 陶潜《自祭文》-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
【组词】
逆战、 逆厘、 逆劳、 逆暑、 逆视、 逆送、 逆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