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58: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58:20
泣血枕戈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哭泣到流血,枕着兵器”。这个成语形容极度悲愤,准备随时战斗或牺牲的状态。它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在极度悲痛和愤怒中,不顾一切地准备复仇或战斗。
在文学作品中,泣血枕戈 常用来描绘英雄人物在遭受巨大打击后的心理状态,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描述项羽在垓下之战后的悲愤心情。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军事或复仇题材的讨论中,它会被提及。
同义词:
反义词:
泣血枕戈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战争和复仇的故事。在古代文学和历史记载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描述英雄人物在遭受巨大打击后的心理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军事或复仇,也可以用来描述任何人在极度悲痛和愤怒中的状态。
在文化中,泣血枕戈** 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忠”和“义”的价值观。它强调在面对不公和悲剧时,个人应该有坚定的立场和强烈的复仇欲望。这种价值观在历史上的许多英雄故事中都有体现,如岳飞、项羽等。
泣血枕戈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强烈的悲壮和决绝的情感。它让人联想到战场上的英雄,面对巨大的悲痛和愤怒,依然坚定不移地准备战斗。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激发人们对正义和复仇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泣血枕戈 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英雄人物或复仇故事时,它会被提及。例如,在讨论历史上的某个英雄人物时,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他的悲愤心情。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 泣血枕戈 来描绘一个英雄人物的悲壮形象:
泣血枕戈夜未央,
英雄泪洒战袍霜。
誓将仇敌千刀斩,
不负苍生不负疆。
泣血枕戈 这个词汇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战场上的英雄,手持兵器,泪流满面,准备随时战斗。这种形象可以通过古代战争电影或历史剧中的场景来体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泪流满面,手持武器”或“悲愤至极,准备战斗”。例如,在西方文化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表达来形容英雄人物在面对巨大打击后的心理状态。
泣血枕戈 这个成语在*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忠”和“义”的价值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并在适当的语境中使用它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深度。
萧雍州勋业盖世,谋猷渊肃,既痛家祸,兼愤国难,泣血枕戈,誓雪怨酷。
君侯体重宗支,任系方岳,理应~,偕仆就道,奈何反谕仆中止呢!
1.
【泣】
(形声。从水,立声。本义:无声或低声地哭)。
同本义。
【引证】
《战国策·赵策》-持其踵为之泣。 、 唐·杜甫《石壕吏》诗-如闻泣幽咽。 、 宋·王谠《唐语林·雅量》-连拜且泣。 、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太监泣别。
【组词】
泣励、 泣詈、 泣血捶膺、 泣血、 泣别
2.
【血】
口语读音(多单用)。
【组词】
鸭血、 血沥沥、 血唬零喇、 血胡同、 血糊突、 血渌渌、 血心、 血的教训
3.
【枕】
(形声。从木。本义:枕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枕,卧所荐首也。 、 《诗·陈风·泽陂》-辗转伏枕。 、 《易·坎》。郑注:“木在首曰枕”。陆绩注:“枕闲碍险害之貌。”-险且枕。 、 《战国策》。-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组词】
枕上之花、 枕箱、 枕山、 枕中术、 枕中书
4.
【戈】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种长柄兵器形。本义:一种兵器)。
中国古代的主要兵器。
【引证】
《说文》。按,戈者,柲也,长六尺六寸,其刃横出,可勾可击,与矛专刺、殳专击者不同,亦与戟之兼刺与勾者异。-戈,平头戟也。从弋、一,横之象形。 、 《书·顾命》-执戈上刃。 、 《书·牧誓》-称尔戈。 、 《考工记·冶氏》-戈广二寸。 、 《楚辞·屈原·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