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0:59: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0:59:07
“动静有常”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动作和静止都有一定的规律和常态。基本含义是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固有的规律,不应随意改变或违背。
“动静有常”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家和儒家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探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但其核心含义始终围绕着规律性和稳定性。
在传统文化中,“动静有常”体现了对自然规律和社会秩序的尊重。它强调了稳定性和规律性的重要性,这在强调和谐与秩序的社会中尤为重要。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平和、稳定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自然界的和谐与秩序,以及人类社会的有序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用这个成语来提醒自己保持冷静和有条理,尤其是在面对变化和挑战时。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星辰运转,动静有常,岁月无声,流转不息。”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自然界四季更替的画面,或是描绘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场景。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节奏稳定、旋律和谐的乐曲,如古典音乐。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everything in its place”,强调事物应有的位置和秩序。
“动静有常”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对规律性的尊重,也提醒我们在变化中寻找稳定性和秩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语言深度和文化素养。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1.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
2.
【静】
(形声。从青,争声。本义:彩色分布适当)。
安静;宁静。
【引证】
《诗·邶风·柏舟》-静言思之。 、 《国语·晋语》-宵静女德,以伏蛊慝。 、 《吕氏春秋·音律》-本朝不静。 、 《吕氏春秋·审分》-静乃明几。 、 《诗·郑风·女曰鸡鸣》-莫不静好。 、 晋·支遁《八关斋会诗序》-清和肃穆,莫不静畅。
【组词】
静雅、 静鞭、 静办处
3. 【有】
4.
【常】
(形声。从巾,尚声。本义:旗)。
同本义。
【引证】
《书·君牙》。传:“王之旌旗画日月曰太常。-纪于太常。 、 《诗·小雅·六月》-载是常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