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0:59: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0:59:07
动辄得咎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动不动就受到责备或处分”。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个人因为行为过于频繁或轻微的错误而经常受到批评或惩罚,通常用来形容环境或制度过于苛刻,不容许人有任何失误。
在文学作品中,动辄得咎 常用来描绘一个压抑或不宽容的社会环境,如在描述一个严苛的学校、工作场所或家庭时。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表达对某人频繁受罚的不满或同情。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管理学中,它可能用来批评过于严格的规章制度。
同义词在表达频繁受罚的意思上相似,但动辄得咎更强调环境的苛刻性。反义词则强调宽容和理解的态度。
动辄得咎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具体出处不详,但其结构和意义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严苛环境的常用语。
在传统文化中,动辄得咎** 反映了人们对公正和宽容的追求。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批评那些过于严苛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或个人行为。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是一种压抑和无奈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一个没有自由和宽容的环境,可能会影响人们对公正和自由的追求。
在个人生活中,如果经历过类似动辄得咎的环境,可能会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和自我价值感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在学校或工作中频繁受到不公正的批评,可能会导致自信心的丧失。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动辄得咎的世界里, 每一声叹息都是对自由的渴望。”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充满压力和限制的环境,如监狱或严苛的学校。听觉上,可能是频繁的责骂声或警告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always in trouble" 或 "constantly criticized",但这些表达没有动辄得咎那样强烈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动辄得咎 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公正和宽容的追求,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环境中可能存在的不合理和严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和感受。
小厮因~,只得说道:“请问主人:前引也不好,后随也不好,并行也不好,究竟怎样才好呢?”
唐朝时期,韩愈学识渊博,被任命监察御史,因反对宦官利用“宫市”敲诈百姓,触怒了唐德宗被贬,后在唐宪宗时调回京城任吏部员外郎,他又因华州刺史之事被贬为国子监博士,他作《进学解》感慨自己:“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1.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
2. 【辄】 (形声。本义: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称“车耳”)。 同本义。
3.
【得】
绝对必要或应当去做。
【引证】
唐·杜甫《石壕吏》-犹得备晨炊。
【组词】
有错误就得批评;做得好就得表扬
4.
【咎】
(会意。从人,从各。从“各”,表示相违背。违背人的心愿。本义:灾祸,灾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咎,灾也。 、 《吕氏春秋·侈乐》。注:“殃也。”-弃宝者必离其咎。 、 贾谊《吊屈原赋》-嗟苦先生,独离此咎。
【组词】
咎征、 咎有应得、 咎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