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26: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26:29
梳篦(shū bì)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梳子和篦子”。梳子是用来梳理头发的工具,通常有齿;篦子则是一种细齿的梳子,主要用于去除头发中的污垢和虱子。在现代汉语中,“梳篦”常常泛指梳理头发的工具。
“梳篦”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梳”和“篦”两个字组成,这两个字在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在古代,梳篦不仅是实用工具,也是礼仪和文化的一部分,常作为礼物或嫁妆。
在**传统文化中,梳篦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常被视为吉祥和美好的象征。在婚礼等重要场合,新娘通常会收到梳篦作为礼物,寓意着美好的祝愿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梳篦”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温馨的家庭场景、女性的柔美以及日常生活的细节。它可能唤起人们对美好时光的回忆,或是对精致生活的向往。
在日常生活中,梳篦是每个人都会用到的工具。例如,每天早晨起床后,我都会用梳篦梳理头发,准备开始新的一天。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晨光中,梳篦轻抚过发丝,每一齿都承载着昨夜的梦。”
想象一下,一个安静的早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梳妆台上,一把精致的梳篦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着主人的到来。这种场景可能伴随着轻柔的梳发声,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在不同文化中,梳篦的象征意义和使用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梳子可能更多地与个人护理和美容相关,而在东方文化中,梳篦可能更多地与传统和礼仪相关。
通过对“梳篦”这个词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和文化中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个词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名称,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联想,对于理解和表达汉语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梳】
(形声。从木,疏省声。本义:梳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梳,理发也。 、 《广雅》-梳,栉也。 、 《释名》-梳,言其齿疏也。 、 《新唐书·吴兢传》-朝有讽谏,犹发之有梳。
【组词】
木梳;梳枇、 梳掠、 梳行、 梳背、 梳掌
用梳整理头发。
【引证】
杨雄《长杨赋》-头蓬不暇梳。 、 《明史·洪钟传》-贼如梳,军如篦。 、 唐·杜牧《阿房宫赋》-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 清·袁枚《祭妹文》-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
【组词】
梳云、 梳裹、 梳沐、 梳雪、 梳栉
2.
【篦】
齿密的梳头工具。
【引证】
杜甫《水宿遣兴奉呈群公》-发短不胜篦。
【组词】
篦箕、 篦梳、 篦头铺、 篦头待诏
用篦子梳发。
【引证】
《明史·洪钟传》-贼如梳,军如篦。
【组词】
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