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1:41: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1:41:48
口诛笔伐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言语和文字进行攻击和批评”。其中,“口诛”指的是用言语进行攻击,“笔伐”则是用文字进行批评。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对某人或某事的严厉批评或谴责。
在文学作品中,口诛笔伐 常用于描述对不公正、不道德或错误行为的强烈批评。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于表达对某人行为的强烈不满或谴责。在专业领域,如新闻学或法律学,这个成语可能用于描述对不正当行为的公开批评。
同义词:
反义词:
口诛笔伐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当时文字和言语都是重要的表达和交流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仍然是描述强烈批评和谴责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口诛笔伐 常常与正义和道德联系在一起,用于表达对不公正行为的强烈不满和批评。在社会或公共讨论中,这个成语经常被用来动员公众对某些问题进行关注和批评。
口诛笔伐 这个成语给人以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它鼓励人们勇于发声,对不公正行为进行批评。这种表达方式可能会激发人们的情感反应,如愤怒、同情或正义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目睹过同事对公司不公平的加班政策进行口诛笔伐,这种公开的批评最终促使公司改变了相关政策。
在诗歌中,可以将口诛笔伐 融入到对社会不公的描述中:
在沉默的夜里,我用笔尖划破黑暗,
口诛笔伐,为正义呼喊。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人在上举着标语,用言语和文字表达对不公正的抗议。在音乐中,可以选择激昂的旋律,配合歌词中的口诛笔伐**,传达出强烈的情感和决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verbal and written attack" 或 "criticism and condemnation",但这些表达没有口诛笔伐 这个成语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深度。
口诛笔伐 是一个有力的表达工具,它不仅用于描述批评和谴责,还体现了对正义和道德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传达我们的观点和情感。
此丈夫所当履其道,免笔诛口伐于荜门闺窦之间。
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贪求,全不知~是诗人句,垄上璠间识者羞。
1.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2.
【诛】
(形声。从言,朱声。本义:声讨、谴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诛,讨也。 、 《白虎通》-诛,代。诛犹责也。 、 《周礼·太宰》-诛以驭其过。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诛求无厌。 、 《礼记·曲礼》。注:“罚也。”-齿路马有诛。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理,曹其首也。 、 《论语·公冶长》-于予与何诛? 、 汉·桓宽《盐铁论·本议》-甚悖逆不轨,宜诛讨之日久矣。
【组词】
诛放、 诛远、 诛惩、 诛心
3.
【笔】
(会意。从竹,从聿。“聿”(yù),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秦制字。秦以竹为之,加竹。-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 、 《礼记·曲礼》-史载笔,士载言。 、 清·林觉民《与妻书》-不能竟书而搁笔。
【组词】
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 笔帕之敬、 笔楮难穷
4.
【伐】
(会意。从人,从戈。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砍人的头。本义:砍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伐,击也。 、 《广雅》-伐,杀也。 、 宋·苏辙《太白山祈雨词》-为酒醴,伐豚羔,舞长袖。
【组词】
伐祭、 伐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