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49: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49:28
词汇“[口誊]”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打字错误或者是某个特定领域的术语。由于这个词汇不常见,我将基于假设的定义来进行分析。
假设“[口誊]”是指口头上的转述或复制,即通过口头方式传达某人的话或信息,类似于“口述”或“口传”。
在文学中,“[口誊]”可能用于描述某人如何通过口头方式传递故事或信息,强调其口头性质而非书面形式。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日常对话,表示某人正在重复或转述他人的话。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民俗学,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描述口头传统的传递方式。
由于“[口誊]”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其词源和演变难以考证。如果它是基于“口”(表示口头)和“誊”(表示抄写或复制)的组合,那么它可能是在描述口头复制的行为。
在某些文化中,口头传统非常重要,如非洲的口头故事传统或某些原住民文化。在这些背景下,“[口誊]”可能具有特殊的意义,强调口头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古老的传统、口头故事的神秘性和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它可能唤起一种对传统和历史的尊重感。
在现代社会,虽然书面记录更为普遍,但在某些情况下,如会议记录、法庭证词等,口头转述仍然非常重要。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口誊]”来强调故事的口头传递性质,增加诗意的深度。
结合图片,可以展示人们在篝火旁讲述故事的场景,强调口头传递的氛围。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些传统乐器演奏的音乐,增强口头传统的氛围。
在不同文化中,口头传统的重视程度不同。在一些文化中,口头传统与书面传统并重,而在其他文化中,口头传统可能更为重要。
“[口誊]”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提醒我们口头传统的重要性。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和尊重不同形式的交流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1.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2.
【谀】
(形声。从言,臾声。本义:奉承,谄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谀,谄也。 、 《庄子·渔夫》-不择是非而言谓之谀。 、 《荀子·脩身》-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 《说苑·臣术》-从命病君谓之谀。 、 唐·韩愈《师说》-官盛则近谀。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诬谀之徒。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谄谀之臣。
【组词】
谀墓之金、 谀颂、 谀悦、 谀墓、 谀佞、 谀言
谄媚的话。
【引证】
《汉书·韦贤传》-唯囿是恢,唯谀是信。
【组词】
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