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5:13: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5:13:38
大张挞伐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地进行严厉的批评或攻击。其中,“大张”意味着广泛展开,“挞伐”则源自古代对罪犯的鞭打和惩罚,引申为严厉的批评或攻击。
在文学作品中,大张挞伐 常用于描述对某种错误观点或行为的强烈批评。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新闻报道或政治评论中,它经常出现,用以形容对政府政策或公众人物的严厉批评。
大张挞伐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挞伐”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等古代文献,原指对罪犯的体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演变为形容对错误观点或行为的严厉批评。
在文化中,大张挞伐** 常与正义和道德批评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公共讨论和政治评论中。它体现了社会对错误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让人联想到公开、严肃的批评场合。它可能激发人们对不公正行为的愤怒和对正义的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团队会议中听到一位同事对项目管理中的问题大张挞伐,这促使团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改进。
在诗歌中,可以将 大张挞伐 融入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在喧嚣的都市,我听见
正义的声音大张挞伐,
对虚伪和贪婪,
发出雷霆般的怒吼。
想象一个法庭场景,法官对罪犯进行严厉的判决,声音洪亮,动作有力,这种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 大张挞伐 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launch a scathing attack" 或 "deliver a blistering critiqu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强烈的批评意味。
大张挞伐 是一个强有力的成语,用于形容对错误观点或行为的严厉批评。它在文学、新闻和政治评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体现了社会对正义和道德的追求。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力度和深度。
挞彼殷武,奋伐荆楚。
我国若不~,一奋神威,靠着各国的空文劝阻,他那里肯甘心就范呢!
1.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2.
【张】
帐幔,帷幕。 同: 帐
【引证】
《荀子·正论》-居则设张容。 、 《史记·高祖本纪》-张饮三日。 、 《汉书·疏广传》-供张东都门外。
胀满。 同: 胀
【引证】
《左传·成公十年》-将食,张,如厕。 、 《左传·僖公十五年》-张脉偾兴。 、 《淮南子·缪称》-亭历愈张。
3.
【挞】
(形声。从手,达声。本义:用鞭子或棍子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挞,乡饮酒,罚不敬,挞其背也。 、 《周礼·闾胥》。注:“扑也。”-掌其比觵挞罚之事。 、 《周礼·小胥》-而挞其怠慢者。 、 《礼记·内则》-而挞之流血。 、 《列子·黄帝》-斫挞无伤痛。 、 唐·高适《封丘作》-鞭挞黎庶令人悲。
【组词】
鞭挞、 挞市、 挞辱、 挞笞、 挞讯、 挞通、 挞架
4.
【伐】
(会意。从人,从戈。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砍人的头。本义:砍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伐,击也。 、 《广雅》-伐,杀也。 、 宋·苏辙《太白山祈雨词》-为酒醴,伐豚羔,舞长袖。
【组词】
伐祭、 伐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