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5 18:15: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5 18:15:07
凡尔登战役(Battle of Verdun)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之一,发生在191*年2月21日至12月18日,地点位于法国东北部的凡尔登地区。这场战役是法国与德国之间的一场消耗战,双方都试图通过这场战役来打破僵局并削弱对方的战斗力。
在文学作品中,凡尔登战役常常被用来象征战争的残酷和无意义。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凡尔登”来形容一场持久且残酷的斗争。在专业领域,历史学家和军事专家会详细分析这场战役的战略和战术意义。
同义词:消耗战、持久战、血战 反义词:速决战、闪电战
“凡尔登战役”一词直接来源于战役发生的地点——凡尔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用来泛指任何持久且残酷的斗争。
凡尔登战役在法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视为法国抵抗德国侵略的象征。这场战役也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工业化战争的残酷性。
提到凡尔登战役,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战争的残酷、士兵的牺牲和生命的脆弱。这种联想可能会激发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反思。
在我的生活中,凡尔登战役常常被用来比喻那些需要长期坚持和努力才能取得胜利的挑战。例如,在工作中遇到一个复杂的项目,我可能会形容它为“我们的凡尔登”。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凡尔登的废墟上, 时间凝固,记忆永存。 每一块石头,每一粒尘土, 都诉说着战争的残酷。”
观看关于凡尔登战役的电影或纪录片,可以让人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苦难。听觉上,战场的炮火声和士兵的呼喊声也会让人产生强烈的联想。
在不同语言中,凡尔登战役的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其象征意义和历史影响是普遍的。例如,在德语中,这场战役被称为“Schlacht um Verdun”。
凡尔登战役作为一个历史*,不仅在军事和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在文化和语言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了解和学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战争的本质和历史的教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凡尔登战役这个词汇的灵活运用,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并激发我们对和平的思考。
1.
【凡】
(象形。金文字形,象造器之模范形。①本义:铸造器物的模子。②引申义:凡是,表示概括)。
凡是,一切。
【引证】
《广雅》-凡,皆也。 、 《三苍》-凡,数之总名也。 、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凡者,独举其大事也。号凡而略,名目而详。 、 《书·微子》。郑注:“犹皆也。”-凡有辜罪。 、 《周礼·春官序》-凡内女之有爵者。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凡所应有。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 宋·沈括《梦溪笔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组词】
凡有、 凡此
2. 【尔】 (形声。本义:窗格花纹)。 同本义。
3.
【登】
(象形。本义:上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登,上车也。 、 《尔雅》-登,陞也。 、 《礼记·玉藻》-登车则有光矣。 、 《左传·庄公十年》-登轼而望之。
4.
【战】
(形声。从戈,单(占)声。本义:作战,打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战,斗也。 、 《左传·庄公十一年》-皆陈曰战。 、 《公羊传·庄公三十年》-春秋敌者言战。 、 《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乐府诗集·木兰诗》-将军百战死。 、 、 明·魏禧《大铁椎传》-挟矢以助战。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技击利巷战。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普法交战图。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组词】
征战、 战阀、 战垒
5.
【役】
(古文作伇。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人持殳(shū)击人。本义:服兵役,戍守边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役,戍边也。执殳巡行也。 、 《周礼·遂人》-若起野役。 、 《周礼·小宰》-听政役以比居州长。 、 《周礼·师田》-行役之事。 、 《诗·王风》。郑玄笺:“行役多危难,我诚思之。”-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 《国语》-弃政而役,非其任也。
【组词】
役夫、 役民、 役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