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22: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22:02
凡夫肉眼: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普通人的肉眼,通常用来形容人们缺乏洞察力或超凡的见识,只能看到表面现象,而不能洞察事物的本质或深层含义。
在文学作品中,“凡夫肉眼”常用来讽刺或批评那些只看表面、缺乏深刻理解的人。在口语中,这个词组可能用来形容某人缺乏专业知识或洞察力。在专业领域,如哲学或心理学,这个词组可能用来讨论认知局限或感知偏差。
同义词:肤浅之见、表面文章、浅尝辄止 反义词:洞察秋毫、见微知著、深思熟虑
“凡夫”源自用语,指未得道的普通人;“肉眼”则指人的眼睛,与“天眼”、“慧眼”等超自然的眼睛相对。这个词组结合了和日常语言,逐渐演变为形容人的认知局限。
在东方文化中,尤其是**文化中,“凡夫”常与“圣人”相对,强调普通人与修行者之间的区别。在现代社会,这个词组常用来批评那些缺乏深度思考的人。
这个词组带有一种轻微的贬义,让人联想到那些只看表面、不深入思考的人。它可能引发对认知局限的反思,以及对更深层次理解的渴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一些人,他们只关注眼前的利益,看不到长远的影响,这时可以用“凡夫肉眼”来形容他们的局限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凡夫肉眼,只见花开,不见花落;智者心眼,观世事无常,悟生命之真谛。”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只看到表面繁华,却忽视了背后阴影的场景。听觉上,可能联想到一个批评家或智者的声音,指出普通人的认知局限。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eeing the world through rose-colored glasses”(透过玫瑰色的眼镜看世界),意指过于乐观或只看到事物好的一面。
“凡夫肉眼”这个词组强调了认知的局限性,提醒我们在思考和判断时要努力超越表面现象,寻求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组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深度思考的重要性。
凡夫肉眼未曾识,为现千尺一金躯。
1.
【凡】
(象形。金文字形,象造器之模范形。①本义:铸造器物的模子。②引申义:凡是,表示概括)。
凡是,一切。
【引证】
《广雅》-凡,皆也。 、 《三苍》-凡,数之总名也。 、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凡者,独举其大事也。号凡而略,名目而详。 、 《书·微子》。郑注:“犹皆也。”-凡有辜罪。 、 《周礼·春官序》-凡内女之有爵者。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凡所应有。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 宋·沈括《梦溪笔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组词】
凡有、 凡此
2.
【夫】
那,那个,那些 ——表示远指。
【引证】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这,这个,这些 ——表示近指。
【引证】
《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3.
【肉】
(象形。甲骨文 字形,小篆,象动物肉形。“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动物的肌肉)。
指供食用的动物肉。
【引证】
《说文》。段注:“胾,大脔也,谓鸟兽之肉。…人曰肌,鸟兽曰肉。”-肉,胾肉。 、 《左传·隐公元年》-公赐之食,食舍肉。 、 《孟子·梁惠王上》-七十者可食肉矣。 、 《礼记·曾子问》-不归肉。 、 《周礼·内饷》-辨体名肉物。
【组词】
吃肉;蟹肉;家禽的黑肉;肉醢、 肉山脯林、 肉林、 肉腥、 肉糜、 肉羹
4.
【眼】
(形声。从目,艮(gèn)声。本义:眼珠)。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眼,目也。 、 《释名》-眼,限也。瞳子限限而出也。 、 《易·说卦》-巽为多白眼。 、 《庄子·盗跖》-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