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48: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48:00
词汇“[夭谢]”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典文学作品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夭谢”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夭谢”字面意思是指植物过早地凋谢或死亡,比喻人或事物过早地结束或消逝。其中,“夭”指的是未成年而死,或指植物未成熟而枯萎;“谢”则是指凋谢、衰败。
在文学作品中,“夭谢”常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或人物过早地消逝,带有强烈的哀婉和惋惜之情。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使用,因为它过于文雅和书面化。在专业领域,如植物学或文学研究中,可能会用到这个词汇来描述特定的现象或文学意象。
“夭谢”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在古代文学中较为常见,如唐诗宋词中常有对花木夭谢的描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凋谢”等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界的变化有着深刻的感悟,花木的夭谢常常被用来比喻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因此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常常带有哲理和人生感慨。
“夭谢”这个词汇给人以哀伤和惋惜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美好事物的短暂和不可挽回,引发对生命和时间的深刻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并不常用,但在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时,遇到“夭谢”这个词,会让人对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有更深的体会。
在创作诗歌时,可以使用“夭谢”来营造一种哀而不伤的氛围,如:
春花夭谢,秋月无言,
人间多少事,匆匆如梦。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凋谢的花海,或是枯萎的植物,带来一种凄美的视觉感受。在音乐中,可能会联想到悲伤的旋律,如萧邦的《葬礼进行曲》。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是普遍存在的,如英语中的“blossom withers”(花儿凋谢)。
“夭谢”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对于理解*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个人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
1.
【夭】
(象形。小篆字形,象头部屈曲的样子。本义:屈,摧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从大而屈其首,指事,申者,腰之直,夭者头之曲。-夭,屈也。 、 《论语》-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 《管子·禁藏》-毋伐木,毋夭英,毋附竿。
【组词】
夭英
短命,早死。未成年而死。
【引证】
《释名》-少壮而死曰夭。 、 《礼记·王制》-不殀夭。 、 《孟子·尽心上》-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 、 《庄子·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夭其稚枝。 、
【组词】
夭札、 夭死、 夭厉
2.
【谢】
(形声。从言,射声。本义:向人认错道歉)。
同本义。
【引证】
《战国策·赵策》-自谢曰。 、 《战国策·魏策》-长跪而谢。 、 《史记·项羽本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清·周容《芋老人传》-惊谢曰。
【组词】
谢咎、 谢错、 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