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51: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51:07
气势汹汹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气势非常凶猛,充满威胁和压迫感。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描述人的行为或态度,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或敌意。
“气势汹汹”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气势和态度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强烈情感和行为的常用语。
在**文化中,“气势汹汹”常常与负面情绪和行为联系在一起,因此在表达时需要注意语境,避免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紧张和不安,因为它通常与冲突和敌意相关联。在表达时,我会尽量避免使用这个词汇,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或冲突。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次在工作中与同事的激烈争论,当时他的态度气势汹汹,让我感到非常不舒服。这次经历让我更加注意在沟通时的语气和态度。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他的言辞如狂风暴雨,气势汹汹地席卷而来,让人无法喘息。”
想象一个愤怒的人,面红耳赤,声音高亢,步伐急促,这种形象和声音可以很好地体现“气势汹汹”的含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ierce”或“aggressive”,但这些词汇在语境和情感色彩上可能与“气势汹汹”有所不同。
“气势汹汹”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描述性词汇,能够生动地传达强烈的情感和行为。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认识到选择合适的词汇来准确传达我的意图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更加明白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影响。
君子不为小人之汹汹也辍行。
就在这时候,从门外闯进了一位~中年农妇。
1.
【气】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气”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云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气,云气也。 、 《礼记·月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 《考工记·总目》-地有气。 、 《史记·项羽本纪》-望其气。 、 、 清·方苞《狱中杂记》-窗以达气。
【组词】
气朔、 气祲、 气纬、 气晕
2.
【势】
(形声。从力,埶(yì)声。本义:权力;权势)。
同本义。
【引证】
《史记·货殖列传序》-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 、 《明史·海瑞传》-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组词】
势家、 失势、 权势、 势子、 势利、 势任、 势利场
3.
【汹】
(形声。从水,凶声。本义:水猛烈地向上涌腾) 同本义。通常作“汹涌”。
【引证】
《说文》-洶,涌也。 、 唐·杜甫《大会渡》-大江动我前,汹若溟渤宽。 、 《韩非子·杨权》-填其汹渊,毋使水清。
【组词】
汹呶、 汹急、 汹怒、 汹然、 汹溶
形容声音大;喧嚣。
【引证】
《尚书大传》-洶洶、嗑嗑,皆水声也。 、 《楚辞·逢纷》-飘风来之洶洶。
【组词】
汹汹拳拳、 汹赫、 汹洶
4.
【汹】
(形声。从水,凶声。本义:水猛烈地向上涌腾) 同本义。通常作“汹涌”。
【引证】
《说文》-洶,涌也。 、 唐·杜甫《大会渡》-大江动我前,汹若溟渤宽。 、 《韩非子·杨权》-填其汹渊,毋使水清。
【组词】
汹呶、 汹急、 汹怒、 汹然、 汹溶
形容声音大;喧嚣。
【引证】
《尚书大传》-洶洶、嗑嗑,皆水声也。 、 《楚辞·逢纷》-飘风来之洶洶。
【组词】
汹汹拳拳、 汹赫、 汹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