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6 10:16: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6 10:16:59
“人情汹汹”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人们的情绪或态度非常激烈、激动。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人群中的情绪波动很大,或者社会氛围紧张、不安。
“人情汹汹”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人群情绪状态的描述传统。随着社会变迁,这个词汇的使用场景和含义也有所扩展和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于社会稳定和和谐的追求使得“人情汹汹”这样的词汇带有负面色彩,通常与不安定、混乱相关联。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紧张和不安,联想可能包括人群的骚动、抗议或恐慌。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遇到公司重组或社会重大**,可能会听到或使用“人情汹汹”来形容当时的氛围。
在创作中,可以将“人情汹汹”融入描述一个历史转折点或社会危机的场景,增强文本的紧张感和历史感。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人群聚集、表情紧张的画面;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嘈杂的议论声或抗议的呼喊。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英语中的“public outcry”或“social unrest”可以传达类似的意思。
“人情汹汹”是一个描述社会情绪状态的生动词汇,它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社会现象和人群情绪,对语言学*和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绍熙甲寅,孝宗升遐,光宗疾,不能丧,中外人情汹汹。
甲午,寿张王伦作乱,距运河甚近,~。
1.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2.
【情】
(形声。从心,青声。本义:感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 、 《礼记·礼运》又-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击能。 、 、 《易·系辞》。虞注:“情阳也。”-情伪相感。 、 《白虎通·情形》-情者,阴之化也。 、 《荀子·正名》-情者,性之质也。 、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览物之情 、 清·黄宗羲《原君》-情所欲居。 、
【组词】
情熟、 情款、 情悃、 情热、 情肠、 情悰、 无情、 友情、 情交、 情好、 情志、 情思、 情切
3.
【汹】
(形声。从水,凶声。本义:水猛烈地向上涌腾) 同本义。通常作“汹涌”。
【引证】
《说文》-洶,涌也。 、 唐·杜甫《大会渡》-大江动我前,汹若溟渤宽。 、 《韩非子·杨权》-填其汹渊,毋使水清。
【组词】
汹呶、 汹急、 汹怒、 汹然、 汹溶
形容声音大;喧嚣。
【引证】
《尚书大传》-洶洶、嗑嗑,皆水声也。 、 《楚辞·逢纷》-飘风来之洶洶。
【组词】
汹汹拳拳、 汹赫、 汹洶
4.
【汹】
(形声。从水,凶声。本义:水猛烈地向上涌腾) 同本义。通常作“汹涌”。
【引证】
《说文》-洶,涌也。 、 唐·杜甫《大会渡》-大江动我前,汹若溟渤宽。 、 《韩非子·杨权》-填其汹渊,毋使水清。
【组词】
汹呶、 汹急、 汹怒、 汹然、 汹溶
形容声音大;喧嚣。
【引证】
《尚书大传》-洶洶、嗑嗑,皆水声也。 、 《楚辞·逢纷》-飘风来之洶洶。
【组词】
汹汹拳拳、 汹赫、 汹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