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58: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58:42
“举凡”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凡是”,即包括所有的情况或事物。它通常用来表示在某个范围内的一切事物或情况都被包含在内。
在文学作品中,“举凡”常用于概括性的描述,强调事物的普遍性或全面性。在口语中,它可能不那么常用,但在正式或书面语中较为常见。在专业领域,如法律、哲学等,它可能用于严谨的论述中,以确保论述的全面性。
这些同义词在细微差别上可能在于语气和语境的适用性,而反义词则强调了选择性和局部性。
“举凡”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和意义在历史长河中相对稳定。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某些正式或文学性的文本中仍保持其地位。
在文化中,“举凡”常用于强调全面性和普遍性,这与人重视整体性和和谐性的文化特点相契合。在社会背景中,它可能用于强调政策的全面实施或法律的普遍适用。
“举凡”这个词给人一种正式和全面的感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严谨的论述和全面的考虑。在情感上,它可能带来一种权威和信任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较少使用“举凡”这个词,但在撰写正式报告或论文时,会考虑使用它来增强论述的全面性。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举凡”来强调主题的普遍性,例如: “举凡星辰,皆为夜幕之眼, 窥视着人间,无尽的变迁。”
视觉上,“举凡”可能让人联想到广阔的星空或无边的海洋,象征着无限和全面。听觉上,它可能与庄重的演讲或正式的宣言相关联。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ll”或“everything”,但它们在语境和语义上可能不如“举凡”那样强调全面性和普遍性。
“举凡”是一个强调全面性和普遍性的词汇,适用于正式和文学性的语境。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尤其是在需要强调全面性和权威性的场合。通过对“举凡”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汉语中的独特地位和应用场景。
1.
【举】
(形声。小篆字形,从手,舉(yǔ)声。本义:双手托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举,对举也。 、 《广韵》-举,擎也。 、 《庄子·逍遥游》-其坚不能自举也。 、 《史记·项羽本纪》-举所佩玉玦。
【组词】
举桉、 举案
2.
【凡】
(象形。金文字形,象造器之模范形。①本义:铸造器物的模子。②引申义:凡是,表示概括)。
凡是,一切。
【引证】
《广雅》-凡,皆也。 、 《三苍》-凡,数之总名也。 、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凡者,独举其大事也。号凡而略,名目而详。 、 《书·微子》。郑注:“犹皆也。”-凡有辜罪。 、 《周礼·春官序》-凡内女之有爵者。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凡所应有。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 宋·沈括《梦溪笔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组词】
凡有、 凡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