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27: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27:54
“滓秽”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污秽、不洁的东西,通常用来形容物体或环境的脏污、不干净。在古代汉语中,这个词也常用来比喻人的品行不端或道德败坏。
在文学作品中,“滓秽”常用来描绘肮脏的环境或堕落的人物,如“城市的角落里堆满了滓秽的垃圾”或“他的心灵早已被滓秽所侵蚀”。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下,如讨论环境卫生或道德问题时,仍可能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环境科学或伦理学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描述具体的污染问题或道德败坏的行为。
“滓秽”一词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滓”指沉淀物或渣滓,“秽”指不洁或污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为指代脏污或道德败坏。
在**传统文化中,“滓秽”常与道德评价相关联,用来形容那些品行不端的人。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更多地被用于环境卫生或个人卫生的讨论中。
提到“滓秽”,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脏乱差的环境或道德败坏的行为,带来一种负面、不愉快的情感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用“滓秽”来形容那些我们觉得不干净或不道德的事物,比如看到街头的垃圾堆积,我们可能会说“这里真是滓秽不堪”。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城市的夜,滓秽的梦,灯火阑珊处,是谁的哀愁?”
看到“滓秽”这个词,可能会联想到脏乱的街道、臭气熏天的垃圾堆,或者是某些令人不快的声音,如垃圾车清理垃圾时的噪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filth”或“corruption”,分别对应环境的不洁和道德的败坏。
“滓秽”这个词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内涵,不仅指代物质上的不洁,也常用来比喻道德上的败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周围的世界。
1.
【滓】
(形声。从水,宰声。本义:液体里下沉的杂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泥之黑者为滓,字亦作淄。-滓,淀也。 、 《太玄·更》。注:“黑也。”-化白于泥淄。 、 刘峻《送橘启》-脉不粘肤,食不留滓。 、 唐·陆羽《茶经》-滓方:以集诸滓,制如涤方,受五升。
【组词】
滓方、 滓脚
2.
【秽】
(形声。从禾,岁声。本义:荒废;长满野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秽,芜也。从草,岁声。字亦作秽。 、 《荀子·王霸》-涂薉则塞。 、 《荀子·大略》-国之薉孽也。 、 《考工记·总目》注-粤地涂泥多草薉。 、 《文选·班固·西都》-并稻潜秽。 、 《荀子·富国》-民贫,则田瘠以秽。
【组词】
秽草、 秽荒、 秽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