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7:58: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7:58:18
滓垢(zǐ gòu)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沉淀的污垢或渣滓。它通常用来形容物体表面的污渍或不洁之物,也可以比喻人的不良品质或行为。
滓垢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滓指的是沉淀物或渣滓,垢指的是污垢或不洁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滓垢可能与清洁、净化等概念相对立,象征着不洁和堕落。在社会背景中,滓垢可能与环境污染、道德败坏等问题相关联。
滓垢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脏乱、不洁和堕落。它可能影响人们的思维,使人在表达时倾向于使用更委婉或积极的词汇来替代。
在日常生活中,滓垢可能用于描述需要清洁的物体或环境,如清洁厨房时可能会说“清除锅底的滓垢”。
在诗歌中,滓垢可以用来比喻人性的阴暗面:
心灵的滓垢,沉淀在岁月的河流, 洗涤不去,只能在光中显露。
滓垢可能让人联想到脏乱的画面,如沾满污渍的衣物或墙壁。在听觉上,可能没有特定的声音联想,但可能会让人想到清洁时的刷洗声。
在英语中,滓垢可以对应词汇如“dirt”或“grime”,它们在含义和用法上与滓垢相似,但具体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可能有所不同。
滓垢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特定的含义和用法,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在文学和口语中仍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了解和掌握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丰富语言表达的层次和深度。
1.
【滓】
(形声。从水,宰声。本义:液体里下沉的杂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泥之黑者为滓,字亦作淄。-滓,淀也。 、 《太玄·更》。注:“黑也。”-化白于泥淄。 、 刘峻《送橘启》-脉不粘肤,食不留滓。 、 唐·陆羽《茶经》-滓方:以集诸滓,制如涤方,受五升。
【组词】
滓方、 滓脚
2.
【垢】
(形声。从土,后声。本义:污秽,尘土一类的脏东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垢,浊也。 、 《庄子·大宗师》-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 、 《韩非子·大体》-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 、 韩愈《进学解》-爬罗剔块,刮垢磨光。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组词】
积垢;尘垢;泥垢;牙垢;污垢;耳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