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29: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29:44
词汇“[滓弊]”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词汇。
“滓弊”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污秽、不洁或弊端、缺陷。其中,“滓”指的是沉淀物、渣滓,常用来形容不纯净或污秽的东西;“弊”则指的是弊端、缺陷或不良现象。
由于“滓弊”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现代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在古代文献中,可能会找到一些使用“滓弊”来形容社会弊端或道德败坏的例子。
“滓”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原意为沉淀物,后来引申为不纯净或污秽的意思。“弊”字则有弊端、缺陷的含义,源自于古代对不良现象的描述。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两个字组合成“滓弊”,用来形容更深层次的不良现象。
在古代社会,人们可能会使用“滓弊”来形容社会的不公或道德的败坏。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的使用较少,可能在一些特定的论述或文学作品中出现。
“滓弊”这个词汇给人一种负面、不洁的感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社会的不公、道德的败坏或制度的缺陷。
由于“滓弊”不是一个常用词汇,我在生活中很少遇到与这个词汇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创作中,可以将“滓弊”用于描述一个腐败的社会或一个充满缺陷的制度,以此来表达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由于“滓弊”的负面含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黑暗、污秽的画面,或者沉闷、压抑的声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滓弊”的词汇,但会有类似的表达来描述不洁或弊端的概念。
“滓弊”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语言中对不洁和弊端的描述。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汉语的丰富性和历史深度。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虽然我们可能不会频繁使用这个词汇,但了解其含义和用法可以增加我们对语言多样性的认识。
1.
【滓】
(形声。从水,宰声。本义:液体里下沉的杂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泥之黑者为滓,字亦作淄。-滓,淀也。 、 《太玄·更》。注:“黑也。”-化白于泥淄。 、 刘峻《送橘启》-脉不粘肤,食不留滓。 、 唐·陆羽《茶经》-滓方:以集诸滓,制如涤方,受五升。
【组词】
滓方、 滓脚
2.
【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敝,一曰败衣。 、 《礼记·缁衣》。郑训败衣。-苟有衣必见其敝。 、 《孙子·谋攻》-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 《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摄敝衣冠。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组词】
敝鼓丧豚、 敝帷不弃、 敝衣
疲惫,困乏,衰败。
【引证】
《左传·襄公九年》。注:“疲也。”-还师以敝楚。 、 《史记·乐书》-土敝则草木不长。 、 《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 《汉书·张敞传》-吏民凋敝。
【组词】
敝卒、 敝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