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1 01:18: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1 01:18:02
打坐:打坐是一种修行方式,通常指静坐不动,闭目养神,通过调整呼吸和心境来达到身心平衡的状态。在传统文化中,打坐是道教、和儒家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禅宗中,打坐(又称坐禅)是修行的核心方法之一。
打坐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可能与道教的修炼方法有关。随着**的传入,打坐成为禅修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儒家文化中也有所体现。在现代,打坐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和健康领域,成为一种流行的放松和冥想技巧。
在传统文化中,打坐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与道教的炼丹、的禅修和儒家的静坐读书相辅相成。在现代社会,打坐被认为有助于缓解压力、提高专注力和促进身心健康,因此在都市人群中越来越受欢迎。
打坐给人以宁静、平和的情感联想,它象征着内心的平静和与世无争的态度。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打坐成为一种寻求内心安宁的方式,让人联想到远离喧嚣、回归自我的意境。
个人可能会在日常生活中尝试打坐,以寻求片刻的宁静和放松。例如,在繁忙的工作日程中,抽出一段时间打坐,可以帮助恢复精力,提高工作效率。
在诗歌中,可以将打坐融入到对自然和内心的描绘中:
晨曦微露,我在林间打坐,
呼吸间,山风轻抚,心随叶动。
静谧中,思绪如云,缓缓舒展,
在这一刻,我与万物合一。
打坐的视觉联想可能是一个人安静地坐在垫子上,闭目养神,周围环境宁静。听觉联想可能是轻柔的自然声音,如风声、鸟鸣,或者是冥想音乐,帮助人进入更深层次的放松状态。
在西方文化中,打坐的概念与冥想(Meditation)相似,但冥想可能包含更广泛的技巧和目的。在印度文化中,打坐与瑜伽的冥想练*(如Dhyana)有关,强调身心的统一和内在的觉察。
打坐作为一种修行和放松的方式,不仅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接受和实践。它不仅有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也反映了人们对内心平静和精神追求的渴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打坐这一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和传达与内心修养相关的概念和情感。
1.
【打】
量词,指十二个
【组词】
一打火柴、 一打鸡蛋、 一打铅笔
2.
【坐】
(会意。《说文》古文作象形字,象两人坐在土上。本义: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
同本义。
【引证】
林义光《文源》-像二人对坐土形。 、 《礼记·曲记》。疏:“坐通名跪,跪名不通坐也。”-坐而迁之。 、 《礼记·玉藻》-退而坐,取屦。 、 《礼记·少仪》-受立、授立,不坐。 、 《礼记·乐记》。疏:“坐,跪也。”-武坐致右宪王。 、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膝行也。”按,坐者,尻也,处也。古席地而坐,膝着席而下其臀曰坐,耸其体曰跪。跪,亦谓之启。跪可言坐,坐不可言跪也。-坐行而入。 、 《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坐上坐。 、 《书·太早上》-坐以待旦。 、 《礼记·玉藻》-坐如尸。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项伯东向坐,亚夫南向坐。 、 《战国策·魏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喻矣。 、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坐语未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