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0:41: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0:41:17
词汇“仪训”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由两个字组合而成的复合词。为了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仪训”可以理解为“礼仪的教导”或“仪式的训练”。其中,“仪”通常指礼仪、仪式,而“训”则有教导、训练的含义。因此,“仪训”可以指对礼仪或仪式的规范性教导和训练。
“仪训”作为一个复合词,其字面意义相对直接,没有复杂的词源和演变过程。它主要体现了中文中对礼仪和仪式的重视。
在**传统文化中,礼仪和仪式一直被视为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仪训”在强调传统价值和文化传承的语境中具有重要意义。
“仪训”可能让人联想到庄重、传统和秩序感。它可能唤起对古代礼仪的尊重和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虽然“仪训”可能不像古代那样被严格遵循,但在某些正式场合,如婚礼、葬礼等,仍然可以看到对礼仪的重视和训练。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仪训之光,照亮传统之路,礼仪之花,绽放文明之园。”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古代宫廷中正在进行仪训的场景,庄重而有序。结合音乐,可以选择古典音乐,如古筝或笛子,来营造一种传统和仪式感。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包括“etiquette training”(礼仪训练)或“ritual education”(仪式教育),它们都强调了对礼仪和仪式的教导和训练。
“仪训”作为一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日常用语中不常见,但在强调传统礼仪和文化传承的语境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们尊重和传承文化传统,同时也展示了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我们对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1.
【仪】
(形声。从人,义声。本义:容止仪表)。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郑玄笺:“善威仪,善颜色。”-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 《人物志》-心质平理,其仪安闲。
【组词】
仪状、 仪观、 仪宇、 仪缀、 仪止、 仪采、 仪相、 仪形、 仪状、 仪望、 仪干、 仪操、 仪举
2.
【训】
(形声。从言,川声。本义:教育,教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训,说教也。 、 《书·顾命》-大训。 、 《左传·文公六年》-告之训典。 、 《国语·晋语》。注:“教也。”-是为明训。 、 《左传·闵公二年》-务材训农,通商惠工。 、 张溥《五人墓碑记》-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训俭示康。
【组词】
训蒙、 训蒙教授、 训人、 训章